身上长痣,几乎人人都可见到,但不是所有的痣都是善茬。尤其是新出现的外观不整齐、不规则的黑色或蓝黑色新痣,或者以前就有的痣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大小、形状、颜色的改变等,都要引起警惕,这有可能是恶性程度极高的皮肤癌——黑色素瘤。
皮肤黑色素瘤在我国属于少见的恶性肿瘤,只占皮肤癌总体的2%,但由于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是死亡率最高的皮肤癌类型1。紫外线是引起皮肤黑色素瘤的主要因素,有严重的日光晒伤史,是黑色素瘤的高危人群。此外,对于肢端皮肤有色素痣,进行盐腌、切割、针挑、绳勒等不恰当处理,也是皮肤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2。因此,避免长期日光暴露,不随意去除皮肤上的有色素痣有助于预防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生。
原发于肢端的皮肤黑色素瘤,常见部位为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因此,对于指甲下出现黑线的患者,也有黑色素瘤的风险,要提高警惕。
痣的早期恶变症状临床上可用“ABCDE”法则来辨别。
A(asymmetry)非对称性,色素斑的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不对称
B(border)痣的边缘不规则,分界不清
C(color)痣的颜色不均匀,可能呈现出黑色、褐色或茶色
D(diameter)色素痣直径>5-6mm或色素痣明显长大时要注意,黑色素瘤通常比普通痣大,对直径>1cm的色素痣最好做活检评估
E(elevation)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整个瘤体会有轻微隆起;也有学者翻译为E(evolving),进展改变,即痣在短期内(如数周或数月)发生了改变1。
这些都是痣早期恶变的提示,有助于临床判断,实用性较强。
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断方法:
包括病理诊断和影像诊断。
黑色素瘤的定性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活检。在版CSCO黑色素瘤指南中,首先推荐切除活检,即对病灶的完整切除,送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对于较大病灶无法完整切除的,可以考虑行局部切取活检。
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诊断则有助于判断患者有无远处转移,通常首次筛查建议包括区域淋巴结超声、胸部CT、腹盆部超声、增强CT或MRI、全身骨扫描、头颅增强CT或增强MRI,如有条件也可行PET-CT。除了协助分期之外,还有一些影像学检查可用于协助术前评估(包括X线、超声等),如原发灶侵犯较深局部应行CT、MRI检查。
此外,目前针对黑色素瘤的基因检测非常重要,较为成熟的治疗靶点包括BRAF、CKIT和NRAS,如有条件建议完善NGS热点基因检测,有助于协助判断预后,寻找新的治疗手段3。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
1.林千里,张文俊,汪汇,江华.皮肤黑色素瘤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中国医药导报.;16:28-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黑色素瘤诊疗规范(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