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念儿时年味
常洪萍
本来,过了腊八,就应该闻到年味了。可今年虽已过腊八,让疫情闹的,那久违的年味不知又跑到哪里躲了起来。让人不由得对年味多了几分怀念与追忆。
说起中国的年味来,是特别的悠长而浓烈。只要一味到年味,无论家有多远,天有多冷,都挡不住游子回家的脚步。因为那里有爹娘企盼的眼睛,那里有我们的根。无论你在外闯荡了多少年,一到过年,也总想吃到老娘包的饺子,吃到老爹准备的年饭。
说起年味,让我想到了儿时,想到了儿时的年味。那时候虽然家境贫寒,但年味却浓。所以,那时候,最最盼望的就是过大年。因为,过年的时候可以和小伙伴们去赶年集,可以吃上肉饺子,可以穿上新衣服,可以张帖年画,可以戴花,可以扎上红头绳,可以见到拜年串门的亲戚。
要说年味渐浓,还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每年到这天,清早起来,就开始祭灶王了。而且做好糖瓜,把灶王的嘴抹得甜甜的。受了贿赂的灶王就只好听从人们的祷告,去“上天言好事”然后再“下界降吉祥”了。这天,除了祭灶,也是家家户户扫尘的开始。所谓扫尘就是扫除陈旧,把晦气扫出门,好迎接新年,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向往。那时虽然住的是土房子,可扫屋时一点都不马虎。爸妈总是要仔细地打扫着每一个房间。爸爸拿着新买的大扫帚,还要在扫帚把上绑上一根一米多长结实的木棍,这样才能打扫好房顶内的角角落落。妈妈的眼神好,她负责指挥爸爸,哪里有蜘蛛网,哪里的灰尘多。妈妈戴着头巾,围着围裙,戴着套袖,指到哪里,爸爸就打扫到哪里。在妈妈的指挥下,爸爸将所有房间屋顶房梁上的蜘蛛网和灰尘打扫得一干二净。妈妈用小笤帚,将落在地板上的灰尘扫进土簸萁,清理出屋。我们又用湿毛巾将所有的家具一遍遍擦拭干净。当然,大扫除时,我和弟弟妹妹也不闲着,刚开始,就帮着父母把锅碗瓢盆,能拿动的东西,搬到院子里。待把房屋清理干净,我就和弟弟妹妹又欢欢喜喜地再将锅碗瓢盆搬进屋去,这样一年一度的大扫除就完成了。每当这时候,一家人坐在焕然一新的屋子里,喝着浓浓的香茶,领略着年味,静听新年脚步的到来。
年味,往往是在鞭炮声中弥漫开来的。每当年底,农村的年集上,便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鞭炮声吵醒了人们的记忆,鞭炮声吵醒了年集。那时候的年集又叫“花花集”。因为那时候的大集上,卖花的,卖灯笼的,卖年画的,卖对联的,卖鞭炮的,卖衣服的……熙熙攘攘,把大集的市场挤的满满的都是人群。尤其是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把年味一下子张扬了出来。每当“花花集”的时候,我们小伙伴们让年味催得早早的吃完早饭,相约走出村子,走上大道,吵着,闹着,蹦着,跳着,向“花花集”赶去。我们小伙伴们说是去赶“花花集”,只不过是凑个热闹。其实,除了走走玩玩,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到了集上,转悠半天,啥都不敢卖,啥也舍不得卖。尽管家里给的几个可怜的零钱,在手里都攥出了汗来,却仍舍不得花掉一分。现在想想,儿时的我们,奔波十多里的路,赶个“花花集“,舍不得吃,舍不得买,从早赶到晚,也不感觉累,将所有的精力都徜徉在了年味里。在年味里领略着童年的美好,享受着童年的快乐。尽管到了集市上,我们什么也不买,什么也不要,单单是听听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看看那琳琅满目的年货,已经足够我们陶醉了。
“花花集”的存在是很短暂的,也就是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的上午。待人们置办好了年货,“花花集”也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年三十早上,我的睡梦便在妈妈切白菜的声音中结束了。不一会儿,村里的大喇叭便开始了吆喝,谁家宰了一只羊,有要羊肉的快点儿了。谁家又宰了一只羊……谁家又宰了一只羊……在接连的吆喝声中,妈妈便叫起我来,赶紧去某某家买上几斤羊肉,去做包饺子的准备。记得每年年三十的饺子,十点左右就包好了,当时的说法是,谁家饺子最先熟,谁就抢到了今年的“福”。当热腾腾的饺子出锅时,爸爸总是先让我给邻居的一个独居爷爷端过去一碗,爸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爸爸的话,我当时虽不懂,但一直铭记于心。就这样,我家年三十的饺子一直感动着邻居爷爷……那个年代,对我这平时吃不到肉的农村小女孩来说,吃一顿年三十的饺子,便是尝到了真正的年味。那一顿的解馋,直至今日都记忆犹新。
过年,本来是女孩子打扮的漂漂亮亮,花枝招展的日子。可是,我却像杨白劳家的喜儿,只见“别人家的小姑娘都有花戴”,有新衣服穿。而我,只能盼望大姑将表姐们替换下来的衣服从远方寄来。表姐们替换下的衣服虽不是新的,但仍干干净净的,板板整整。过年穿在身上,也是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记忆中,那个年代最大的年味,就是喜乐。何况春节时有远方的亲戚前来拜年,不但会带来童年的玩伴,而且还会捎来一些铅笔盒、钢笔等等的文具,对童年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不少的收获。当然,对这等的收获,更是如获至宝,悄悄地把它珍藏了起来。
那时候的物质虽然匮乏,但在记忆中却是那样温馨,那样的快乐。一家人的欢欣都洋溢在了浓浓的年味里。尤其是年夜饭时,一家人的相守,其乐融融。那时的美好,那时的年味,是用金钱和物质所换不来的。今逢盛世,物欲横流,过去的年味,却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有道是,人间有味是清欢,那份“清欢,是记忆中最浓的年味,和着浓浓的亲情的味道,承载着一种集体的情节,化为一种文化符号,写入我生命的体验中,温情脉脉,萦绕脑海。忆之,仍刺激着我的嗅觉,这份超越感官的感觉,不时的由心底升腾,这味道甜甜的、暖暖的,我喜欢!
作者简介:常洪萍,阳信县第五实验中学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已有二十多年。本人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在教育刋物上多有文章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