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年
快
乐
延安过年的习俗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一种情结,是中国人盼望团圆、盼望阖家欢乐、盼望祖国富强的情感表达!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春节不仅是一天,而是一段时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年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贴春联、放鞭炮、逛庙会……在这新旧交替之际、阖家团圆之时,让我们一起体味中国年俗里那些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延安民俗风情。延安农村对春节极为重视,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做“年茶饭”,置办“年货”、扫窑、糊坑围子。到年三十还要贴对联、年画、窗花,张灯结彩,更换新衣。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要到年三十了。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肉。“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窗花。挂年画,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多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我们延安的窗花和蒸馍馍可与众不同。不信,你往下看!在延安,剪窗花早已经成为了一门民间艺术。过年贴窗花更是必不可少的。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多。但我们的延安人民把平时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的愿望都在那小小的窗花里飞舞!在延安,人们不光要蒸馍馍,还要准备独具延安特色的美食。油馍馍、油糕、黄米馍馍,这些金灿灿的美食,就像我们延安人的心一样,闪闪发光!“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送财神。这天早上人们纷纷往门上贴门神、贴福字、贴春联,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按规矩,春联必须在除夕之前贴上,上联贴在进门之右边,下联贴在进门之左边。末字是仄声的,是上联;末字是平声的,是下联。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年夜饭,可是除夕晚上的大餐!人们无论在哪,都要想办法一家人在一起吃这顿大餐,这顿大餐中,延安人民的桌子上少不了“八碗”。所谓的“八碗”是指的八个以肉为主的蒸碗!以求团圆和美之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放鞭炮,孩子们的最爱!在鞭炮的阵阵响声中,人们迎接新的一年!近年来,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造成了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因此了保护环境,越来越多的人们减少,甚至是不放鞭炮了!但是人们对新年生活的美好祝愿并没有减少!正月初一,拜年、占岁、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年初一一早起来放一挂鞭炮,意为迎春。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小孩儿给父辈磕头拜年,父辈则给村里的长辈磕头拜年。这一天人们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帖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卡”。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正月初二、初三,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一大袋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正月初三,老鼠娶亲。老鼠娶亲是流传民间的民俗故事。在民间,相传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大日子,会听到老鼠吱吱叫的声音,为了不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在该晚都会尽量提早熄灯就寝,并且在家中的厨房或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撒上一些米盐、糕饼与老鼠共享新婚的欢乐和一年来的收成,这些东西俗称“米妆”,或称“老鼠分钱”,希望与老鼠打好交道以求今年的鼠害少一些。正月初四,三羊(阳)开泰。初四占羊,“三羊(阳)开泰”本应吉祥,可是偏偏有人编了一个“红羊劫”的浑话来骗人,让大家不要出门。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这些说法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老北京有初四忌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京民俗特色。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到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富大贵。到了大年初五,还有一个传统,这一天不能放鞭炮,要过“穷日子”,这天要吃一种用糜子做的“搅团”,这是一种粘食,据说是为了糊穷窟窿。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从宫里传到民间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正月初六,过小年,它的隆重程度仅次于大年夜!大年初六之后,村里就开始开始送秧歌。远近村的老百姓都会来赶热闹,整个县场被热闹的秧歌汇演和人群点染得一片红火,直到正月十五的灯会,春节才算到了尾声。正月初七,人日出游。“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在民间,人们在正月期间还有很多好玩好看的活动。逛庙会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耍狮子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踩高跷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因此深受群众喜爱。舞龙灯舞龙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一年中大型节日里面的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闹秧歌闹秧歌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种传统民间娱乐艺术活动,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在北方属于一种祭祀活动,又名“阳歌”。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陕北秧歌经过陕北人民千百年来的不断地创造作与加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黄土地上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是陕北人民的一份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朵美丽夺目的奇葩。秧歌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转九曲转九曲又称转灯,是在黄河流域流传着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是正月里人人参与的一项活动,是从陕北流传过来的古老的习俗。到正月十五下午,人们敲锣打鼓,喜开九曲门,浑厚的锣鼓,敲击着千百年来人们的希望,敲出了黄土地的气势,人们用高粱秆栽成一个四方形的图阵,最早是"四曲"后来发展成九曲的,上面再放上用泥做的油灯。“九曲”像个城廓又似一个迷宫,其回廓没有重复路径。有人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夜幕降临,60盏油灯同时点亮,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打头进入九曲连环阵。俗话说:“转九曲,消灾驱病,人活九十九”。因此,转九曲男女老少,人人不误。正月十六夜:有“跳火”得的习俗,家家院内打一堆篝火,从篝火而过,跳来跳去,最后抱着被子、枕头、大人抱着小孩一块跳,叫做“燎百病”。过春节,人们图的就是团圆、热闹!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六,全家人一起就要闹得热烈,闹得响亮,更闹得红火!让我们的生活在年俗中红红火火万万年!
来源:教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