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色素痣手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拿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孩子对比来看,长大后
TUhjnbcbe - 2025/2/4 16:22:00
白癜风治疗费用高吗 https://m.39.net/pf/a_4629682.html

“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劳动最光荣”这话一点也不假,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手段。

可是「只知道疼爱孩子,不舍得用孩子」已成为当今父母爱孩子的误区。

坚持让孩子做家务,是因为孩子的生活习惯会迁移到学习习惯。

在以色列家庭,孩子都是需要参与家务劳动的,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和照顾,过多的替孩子做家务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一:让孩子学习做家务有什么好处呢?

1:做家务可以磨练孩子的意志。

一些家务劳动对初学做事的孩子来说并不很容易的。以扫地为例,要搬开或移动桌椅,要握好扫帚均匀地来扫,还不能有遗留物,也不能使灰尘扬起,这就不是一个孩子一下子就可以做好的,需要有耐心。如果有家长鼓励,让孩子有始有终把地扫好,也就锻炼了他的意志。

2:做家务可以强化孩子的责任感。

龙永图在《实话实说》栏目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他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由于这响动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不觉吸引了他的好奇。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这件事令龙永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习惯。我们教孩子做家务就是要让家务活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习惯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就会自然而来。因为孩子做了家务事,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主人,要对家庭的事情负责,并且做事不能虎头蛇尾,时间长了,孩子的责任感有了,就像刚才那个瑞士的小男孩,对他以后的职业、人生事业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3:孩子在做家务中可以丰富生活知识,发展智力。

孩子在劳动中直接动手,直接接触各种事物,积累生活知识,弥补了读书生活的不足。俗话说:“心灵手巧”,孩子经常动手,不仅使手部活动变得灵巧,而且还能促进大脑中枢神经的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动作更协调,动手能力更强。

从世界范围的大角度来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美国的不少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为人打工,干些洗车、送报、看孩子等活。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24分钟,英国为36分钟,德国更是从法律上规定6-18岁青少年应承担的家务劳动项目和数量。可据一份抽样调查,我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却不足12分钟。许多孩子在家里都享受“小皇帝”待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个12岁的男孩连自己洗澡都不会,每天起床穿衣服还要靠父母帮助。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

4: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

一个除了学习什么家务都不会的孩子是没有足够的自信的。

有一位妈妈用全部的精力培养孩子去美国读博士。可是在大家向她表示祝贺的时候,她哭了,说:“我真后悔啊,我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什么爱好也没有,生活里几乎没有快乐可言。”这样的成功其实对孩子是痛苦的,离开了父母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料理,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家长们想象一下,当孩子把自己亲手做的虽然不太好吃的饭端到父母面前时,那份骄傲,那份自信,是多么重要;父母赞许的目光在孩子的内心,会产生多么美好的感觉。孩子通过动手和劳动,感觉到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需要的。自我价值感就形成了。

5:会做家务的孩子,长大了参加工作也会具有条理性。

有一次,我到一位好友办公室,一进去,让人很吃惊,抽屉里、书桌上到处是文件,和废纸、过期的食品混在一起。我很了解这位好友,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三个姐姐,从小几乎没做过家务,虽然现在三十好几了,还是不知道该怎样收拾东西,家里也和办公室差不多。这样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的。这是父母溺爱的结果。

沙拉写的书《特别狠心特别爱》中,有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

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

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

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

一辈子向父母索要!

舍得用孩子,让孩子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劳,感恩父母的付出,更能在体验中收获成长,培养出适用一生的能力和素养。

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二:那么,我们教孩子做家务的办法有哪些呢?

1:家长一开始陪孩子一起做家务。

孩子的房间要让孩子自己收拾,开始时我们可以陪孩子打扫卫生,让孩子与自己一同拖地、扫除、擦桌子和墙壁做起。我们和孩子一起择菜、洗菜、切菜;通过手帮手指导,教孩子学会淘米,煮饭,能烹饪简单的家常菜。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主要在双休日,我们洗衣服时把孩子带着,并指导如何动手操作,可以教孩子先洗小件衣服,然后再洗大件衣服。和孩子一起买菜,让孩子学会算账,怎样挑选蔬菜,怎样讨价还价。这样做,能让孩子学会正确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还能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知识。我们可以一边劳动一边与孩子交流,交流时要尽可能把工作设计得简单具体一些,“把玩具收到那个红色盒子里”这种说法远远好过“把玩具收拾整洁”。陪是为了不陪,孩子开始做事,家长不能不陪,特别做厨房时家长不在旁边是不安全的。而当孩子学会了做家务后,家长可以不再陪了,应让他们独立去完成家务。

2:家长要适时的示弱。

有的家长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孩子服务,从不叫苦叫累,孩子习惯了家长的照顾,习惯了家长像“机器人”,培养出的孩子怎能不无情无义呢?我们不舒服,就告诉孩子:“妈妈累了,可以给妈妈倒一杯水吗?”“妈妈腰疼,能帮妈妈擦一下地吗?”孩子通常是不会拒绝的。家长的示弱,给了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家长的示弱,给了孩子爱父母的机会;家长的示弱,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有照顾父母的责任,何乐而不为呢?教育就是注重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不是面对面地说教才是教育。

3:使孩子了解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

如让孩子抹桌子,要教孩子挽起袖子,以免弄湿衣服;告诉孩子洗抹布时不要把水洒得满地都是,以免滑倒;抹时应顺着一个方向抹,整个桌面都要抹到;抹好后要将抹布洗净挂好。这样边示范边讲解,让孩子看清听懂,他才会学着做,并逐步掌握这些技能。

4:让孩子有实践的机会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而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多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如果成人在平常没有让孩子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爱好劳动的。其实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然而却被许多成人给剥夺了。比如,当他们看到妈妈在洗衣服时,他也会要求洗;看到爸爸在修电器,他也会在一旁跃跃欲试。当遇到这种情况,成人一定不要拒绝孩子,这个时候正是成人教育引导的好机会,给予孩子适当的肯定不仅可以保存孩子的劳动热情、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出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诗人于戈曾说:

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孩子像一把刀,闲置久了就会生锈,失去原有的锋芒。

再爱孩子,也要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让孩子经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你越不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三:家长在教孩子做家务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1:指导说明应当简洁明了。

最关键的要点就是选择那些简单而直接的工作。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要一个小小孩打扫好自己的房间,会发生什么呢?最大的可能是一双无辜的大眼睛眨巴眨巴:“妈妈究竟想让我干什么呢?”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具备办“大事”而必需的能力。我们应当把大任务拆分成可以直接执行的若干小块,在指导孩子做某项家务时,通常需要我们在旁做说明。比如当衣服晾干收回来后,让孩子帮助一起给衣服分类,我们应当告诉孩子不同颜色、不同类型的衣服如何分门别类:“红色的放在一起”,“最大的衣服是爸爸的,放在一起”——这些内容,都可以用简单的话说清楚,孩子也能很容易理解。

2:家长不要过多批评。

当孩子开始尝试独立做某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通常他们都不会一次做好。如果我们总是不停纠正,则会让孩子觉得他或许就根本不该去做这件事。千万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如果需要做出指导,不应说这样不对,那样不好。孩子毕竟不会像大人那样把家务做的井井有条。制定一项每天同一时间都要做的家务,这样就渐渐养成习惯了。比如,孩子的工作是每天起床之后把睡衣裤收进指定地方;或者每天睡觉前把玩具收拾好放到床底下;还可以每周专门拿出一天做大扫除,并在这一天里分派孩子一些比平时更加“重要”的工作。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不停地做家务,更不用提是两三岁大的孩子了。孩子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爱好,每一种都比做家务更重要和有趣。记住,我们让孩子做家务的一大原因是帮助孩子锻炼主动性,除此之外,工作成果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以及体验到的责任感和自信。

3:在习惯的养成中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孩子刚开始做家务,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有些家长有时心血来潮,让孩子做家务,看到孩子做得不合心意,便大声呵斥孩子:“看你干的啥?越帮越忙!”这样做的后果只会打击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让他们形成“你做得好,你做吧”的消极心态。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家长要做好收拾残局或者麻烦的一切准备。

可是我们想想,孩子小时候不会做家务,长大了又怎么能指望他(她)照顾你呢?到那时家长们又该埋怨谁呢?所以家长不要图省事,就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

有些父母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了,不但让孩子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而且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这些受过劳动教育的孩子都会尽自己的全力去完成,无论是在劳动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他们都有一种自觉的心理和一种责任感,而且在做事情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监督和督促。在劳动中可以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让孩子在学习上也会感到轻松和简单,这样,孩子的成绩当然就会进步的很快。所以,想让孩子可以轻松地走过受教育阶段的父母们赶快行动吧,让您的孩子从小就成为一个劳动高手。

曾国藩说,看一个家庭的兴败只看三个地方,其中一点就是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

美国豪门洛克菲勒家族传了六代,从没出过一个败家子,就因为承袭了从小让孩子记账和做家务的家规。

舍得用孩子,关乎孩子一生的成才与幸福,是伴随孩子一生的隐形财富。

5: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合适的家务活

美国育儿专家伊丽莎白·潘特丽,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曾设计过一份《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值得父母收藏。

9-24个月: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令,比如让孩子扔自己的脏尿片。

2-3岁:让孩子帮忙扔垃圾,帮忙取东西,整理自己的玩具等。

3-4岁:可以让孩子帮忙喂宠物,给花花草草浇水,饭后把脏的餐具送回厨房;学会自己刷牙、使用马桶等。

4-5岁:学会睡前帮妈妈铺床;饭前帮忙准备餐具;帮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

5-6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帮忙擦桌子;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7岁: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7-12岁: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13岁以上: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炉台和烤箱;会做饭、使用洗衣机;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修理草坪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

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

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

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

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

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舍得用孩子,才是真的爱孩子,与天下父母,共勉。

1
查看完整版本: 拿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孩子对比来看,长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