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市场上的藏品不仅来源复杂,品类繁多,而且还有占大多数比例的假货赝品混杂其中,没有在民间收藏第一线长期摸爬滚打的经验是很难鉴别的。
按常理,民间藏品不好鉴定,专家们可以不鉴定,那就不会发生任何问题。何况,国家明文规定文博系统工作人员不得参加民间藏品鉴定活动。但问题在于,某些专家自恃是有头衔、有身价的人,若说自己鉴定不了,太伤自尊,所以就硬着头皮不懂装懂、信口开河。这种滥竽充数式的专家在鉴定过程中出的洋相也比较多,在市场上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比较大。
J专家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鉴定委员,我国文博界的古陶鉴定权威。J专家自称对年生产的瓷,有过专题研究。
网络图片,图文无关为此,记者就瓷采访了Y先生。
记者:听说您专门对瓷做过调查,您如何看待瓷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
J专家:这个代号的意思就是75年研究所的第一个项目。这个是新加坡人给炒起来的,因为新加坡人也比较崇拜毛主席。要想鉴定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开水浇,如果是真的,很快就会裂开,如果是假的就不会破损。
首先我们要感谢J专家毫无保留,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如何鉴定瓷的独家绝招公之于众,让所有喜欢瓷的藏友能得“J氏真传”。但另一方面我们对J专家的动机也有一些不解。他所教的这一高招是想传授技术还是恶作剧呢?试想,我们如果按照J先生的绝招去鉴定瓷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如果是假的,自然很好,不会有什么损失。但如果是真品呢?那样很快就会裂开,说明白点就会炸裂毁掉。用这种毁坏藏品的方法来鉴定藏品,这种绝招到底是帮人还是坑人?
要知道,瓷为收藏界誉为红色官窑。因为其在用料、工艺、画工等方面全都效仿传统工艺,有些方面甚至超过明清官窑。瓷的存世量极少,也就只烧造了一批。散落民间的只有一些不合格的残次品,且为新加坡和台湾的藏家收走了绝大部分。落在我们藏家的手中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记录显示,年某拍卖会上,一只双面画芙蓉的瓷观赏碗,拍出了万的高价,现在的价格应该还要高出几倍。用破坏的手段来鉴定如此珍贵的藏品,不是害人是什么?另外,我们不仅质疑J专家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他是亲自用瓷做过试验吗?若是的话,他会舍得吗?若没有,他凭什么能总结出这一绝招的呢?
大家知道瓷是专门给毛主席所烧制的生活用瓷,完全用于观赏的极少,大部分为茶具、文具及烟缸等。既然是实用品就应具备实用功能,尤其是茶杯、茶壶、碗、盘等必须要与热的食品和饮品直接接触。如按照J专家的说法见开水就爆裂的话,结果是用一只炸掉一只,那还能用吗?当时,研究和烧制这批瓷器的任务是国务院总理周总理直接下达的,中国陶瓷研究所的全所员工是把此项工作当成一项十分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完成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这批瓷器真的出现如此严重的质量问题,也算重大政治事故了。据此,我们可以肯定瓷绝不可能见热水就会炸裂。J专家的所谓鉴定绝招应该是毫无根据的,万万不可轻信。
其实鉴定瓷并不是个难题,也并不一定用开水浇烫的方法来鉴定。因为瓷所用的原料,都与古代官窑的原料无异。例如,其所用的瓷土,就是研究所几十名职工带上扫帚、撮子去四周山石上去扫风化层,回来后精淘细炼做成优质的胎泥。其他的如彩料、釉料都与古代官窑毫无逊色。尤其是画工,都是出自当时的画瓷高手之笔。所以,按照清代官窑的标准鉴定瓷基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千万不要浇烫的方法去进行破坏性试验,以免暴殄天物。
对于专家的眼力问题,北京的藏家C先生也是深有体会。C先生喜欢收藏,在朋友引荐下拜了一位某文博机构的著名陶瓷专家为师。一次,有个小贩子带来一只釉里红大盘向他推销,C先生看真,断定为明代器物。但为慎重起见,特请自己的老师把关。老师看后说,该盘为明代洪武真品,极其稀少,有很高的收藏价值。C先生听后大喜过望,花重金买下此盘,当然也付给老师数量不菲的“掌眼费”。
网络图片,图文无关一星期后,小贩子又找上门来拿了一只与上次那只基本相同的大盘。说是他们发现了一座明代古墓,挖出两只大盘。上次卖出的是他自己分得的那只,这只是同伴的那只,这么好的东西不想让他们分开,希望C先生也收下这只。上次说是一只,这次又出来一只,C先生对此有所怀疑,于是急忙拿着盘子去找老师。老师鉴定后沉思片刻说:古墓中的陪葬品,成双成对出土应不足为奇,看来小贩子讲的应该是真话。老师一番话让C先生打消了顾虑,又把这只买了下来。
网络图片,图文无关不久C先生在十里河程古玩市场,又发现了一模一样的明釉里红大盘,要价极低。C先生心里没底了,也开始对老师的鉴定产生怀疑。于是找到某科研机构,对大盘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结果,在器物釉面发现了现代化学物质,结论为现代仿品。
C先生买的大盘每只是20多万元,老师两次掌眼就给C先生造成了近50万元的巨额损失。可见,不懂装懂真是害死人啊。
四川成都某企业家、收藏家廖茂林,对于专家们的眼力和操行颇为不屑。面对记者采访他说:“专家们不说真话,我发现这些专家认为不错的东西都是假的”。廖茂林是当地比较著名的企业家,经数十年打拼积累下了亿万身家。在鉴定专家们的指导下,他花了几个亿买了4万多件藏品,最后都变成一堆传说中的“无价之宝”,只能自我欣赏了。他说:“4万多件,耗了我几个亿”。
做为四川省最大的民间收藏家之一,他对那些有专家头衔的人有着本能抗拒,包括那些全国知名的专家。廖茂林认为:他们的知识来自书本上,市场实战经验不多,不识货。尽管从心底鄙视这些专家,但廖茂林还是必须让这些专家“掌眼”,低声下气的将专家请过来,出场费一天一万甚至更多。还有所谓的泰斗级专家,开价15万一天的。专家们看完后都说:好,好看,摆着吧。然后,吃了喝了拿钱走人。廖先生的观点可能有点偏颇,但他对鉴定专家的感受应是真实的。其实,何止是廖先生个人。我们相信,凡请过专家鉴定的广大藏友亦应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