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讯记者从安徽省文明办了解到,按照中国文明网“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安排,经择优推荐、审核评议、综合评定等程序,拟推荐8人作为11月“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现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期为年10月22日至24日。如有异议,可在公示期间通过邮件、电话、信函等方式向省文明办反映。
联系—、(传真);电子邮箱:wcnrgzc
.
3.蚌埠市杨怀林:赤脚医生扎根乡村36载身患癌症仍坚守岗位
杨怀林,女,56岁,中共党员,蚌埠市马城镇白衣村“赤脚”医生,兼任村妇联主席,优秀共产党员。36年前,20岁的杨怀林怀揣“治病救人”的朴实想法,3次放弃城市工作,甘当“赤脚医生”。36年来共行走近12万里,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依然用生命护佑着全村0余户近人的生命健康,帮扶患者治病资金高达30余万元,使得蚌埠市马城镇白衣村从80年代医疗空白的落魄情况,到如今已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成为当地乡村振兴人口素质提升的“助推器”。年获评省“村级文化带头人”称号。
消除医疗空白村民健康迈上新台阶
“治病救人就是我的使命,不能再让乡亲们小病拖成大疾”。在上世纪80年代,蚌埠市马城镇白衣村经济水平落后,卫生条件差,村民们治病都要到周边村庄,十分不便。甚至有的村民们小病懒得治,久而久之拖成大病,病入膏肓。当时,刚嫁入白衣村的杨怀林看到此景,便下定决心改变现状。于是,她背起药箱,追寻着医者生涯的漫漫之途。
“没有卫生室,那我就是卫生室”。杨怀林走街串巷,给人看病问诊,24小时随叫随到,平均每天上门治疗的村民十几家,药箱成了她出门必备的物件。她说,“不管跑多少趟,一定要看到患者痊愈才行。”
因没有固定的卫生室,杨怀林在自家腾出两间屋子用于患者的治疗观察,但她明白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她在村委会积极奔走,寻找公共用房成立村级卫生室,经过一趟趟的奔波,年,白衣村卫生室终于建成,彻底改变了80年代医疗空白的局面,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结束了村民们小病久拖成大病的痛苦现象。
30万救贫济困大爱践行医德仁心
医者仁心,36年来,杨怀林坚持先看病后付款,贫困户免收诊疗费,付不起医药费的就先欠着,绝不让村民因贫困而看不上病,对特别困难的患者,她甚至主动拿出自己的工资,为他们支付医疗费用,购买生活用品。她的办公桌上攒下的处方欠条累起来足有一尺多高,为重医院治疗费用高达30多万元。
田间地头送健康协奏医疗脱贫曲
白衣村村民身体健康状况,在她心里都有个明白本,全村多位老年人在她手里建立起健康档案,近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了特殊走访诊疗档案,她在乡间一条条坑洼不平的小路上户随访,光是自行车就骑散了4辆,电瓶车骑坏了3辆。
不幸的是,年底杨怀林被查出患上淋巴癌,但她心系父老乡亲,年1月手术后的杨怀林还没有恢复,在遇到了来势汹汹的疫情没有退缩,坚守岗位,直到防疫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人民日报网络端对她的抗疫事迹进行报道,网上浏览量达20万次,得到网友纷纷点赞。
4.淮南胡梦秋:退伍女兵义献“熊猫血”挽救他人生命热心公益永葆军人本色
胡梦秋,女,年8月出生,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物资采供中心职工。今年32岁的胡梦秋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时,她是英姿勃发、勇于争先的飒爽女兵;退伍后,她是心怀大爱、热心公益的“熊猫女侠”。她加入“全国应急献血者—中国稀有血型联盟”,10年间5次无偿献出珍贵的“熊猫血”毫升,挽救了3名危重病人的生命。年6月当选“安徽好人”。
危难之时勇献热血
胡梦秋年12月参军入伍,在入伍时部队组织的义务献血中,她第一次得知自己是RHB阴性血,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一开始,这种稀有血型给她带来的是些许紧张,后来通过了解,她知道这种血型关键时刻可以帮助同血型的人,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从那以后,只要战友需要、只要群众需要,她就一次次毫无怨言地用这种特殊的血液挽救他人生命,并逐渐成长为军营公益活动的积极分子,得到首长和战友的称赞。
年12月胡梦秋退伍回到家乡淮南,她第一时间来到市中心血站备案,不久后,她又加入了“全国应急献血者——中国稀有血型联盟”,时刻准备着用自己的鲜血挽救他人生命。10年间,她共献血5次毫升,挽救了3名危重病人的生命。
年10月3日,正在家中休产假的胡梦秋无意中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转发一条信息——“紧急寻找RHB型阴性血液”。原来,一名孕妇遭遇车祸,腹中32周的胎儿胎盘早剥,胎死腹中,孕妇脾脏破裂,急需输血、抢救生命!
此时,胡梦秋手中的电话“铃铃”响起,一个陌生的号码打了进来,原来是那位孕妇家属打来的求助电话。简短对话后,她立刻放下怀中的宝宝,火速打车赶到中心血站。妈妈担忧地问她:“你还在坐月子,身体虚弱,宝宝还要喂奶,你行吗?”她笑呵呵地安慰妈妈:“没事,我是军人,身体好着呢。我不能见死不救呀!”
来到血站,医生了解到她刚刚生过宝宝,就告知她当下献血会对她本人和婴儿带来诸多影响。胡梦秋没有一丝犹豫,斩钉截铁地说:“我可以!抓紧时间抽血!”她不顾医生再三劝阻,献出了比正常量还要多出CC的血液。
孕妇得救了!胡梦秋略显疲惫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为自己能挽救别人的生命而感到高兴。
热心公益播撒阳光
退伍后,胡梦秋被安排到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物资采供中心工作,她爱岗敬业,始终保持军人作风,只要同事有需要,她都笑盈盈地主动上前帮忙。怀孕期间,高温难耐,她天天坚持到岗,从未因自己怀孕不便而迟到早退或耽误工作,一直坚持工作到分娩住院的前一天。
胡梦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积极加入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她多次参加单位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走进老年公寓看望孤寡老人,为老人表演节目、梳洗头发、整理衣服、包饺子等等。多次参加淮南市、淮河能源集团及物资采供中心举办的各项文艺汇演和文体活动,为职工带去欢乐。年8月17日,胡梦秋和青年志愿者一道前往防洪堤坝慰问一线防汛人员,送矿泉水、西瓜、毛巾、肥皂、防蚊喷雾等防暑降温用品,以实际行动支援防汛工作。年9月8日,集团第二届职工技能竞赛开幕,胡梦秋又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帮忙做好会务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技能竞赛开幕式成功举办贡献着一份力量。
抗击新冠肺炎期间,胡梦秋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冲在疫情防控一线,开展防疫知识宣传、进行环境卫生消毒、做好体温检测、做好复工人员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轨迹摸排,为单位和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贡献。
胡梦秋,一名普通的退伍士兵、一位平凡的基层女工,努力追寻着向上向善的人生之梦,努力践行着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5.六安市王家全:“电力哥”六次跳水救人不图回报传为美谈
王家全,男,年2月出生,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供电公司专职电工,年2月加入金寨县蓝天救援队。危难时刻,挺身而上,舍个人安危,救他人生命。王家全先后6次不畏险情救回10多条生命挽救10多个家庭,每次救人后都低调行事,从不愿意向他人透露,直到年他和两个儿子一起救起水库中翻车落水的大货车司机后,当事人将情况报告给当地政府,王家全6次救人的事迹才广为人知,先后被新华网、央视网等广泛宣传。王家全先后获评“金寨好人”“第一届金寨县道德模范”“六安好人”“第六届六安市道德模范”“六安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第七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全国电力行业雷锋式先进个人”。
生死与共勇救落水渔民
年5月,金寨县张冲乡一位渔民在响洪甸水库打渔时不慎翻船落水,由于水位深,底部有水草、网箱、渔网等杂物,他的双腿被渔网缠住,一时动弹不得,很快就失去挣扎的力气。万分危急时刻,维修电路途中的王家全,听到微弱的呼救声,他来不及多想,纵身一跃跳入环境复杂的水库,用绳子将落水渔民与自己捆在一起,用尽全身力气将落水渔民施救上岸。面对不省人事的落水渔民,王家全顾不上疲累,又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又过了大约五六分钟,落水渔民才慢慢有了呼吸。
两入险境母子转危为安
年10月的一天,王家全检修电力线路时,正赶上一女子因琐事与丈夫吵架一时想不开,带着孩子跳河自杀。王家全毫不犹豫地跳入汹涌的河水,冲过一个又一个激浪,搂住距离自己较近的孩子,用了近20分钟才将其施救上岸。此时的王家全虽然已经筋疲力尽,但他毅然决然的再一次跳入河中,费尽最后的力气,将轻生母亲也成功施救上岸,并通过“”将母子平安送回家中。后来,在王家全的劝解下,夫妻感情和睦,救下的孩子应征入伍,报效祖国,为家乡争光。
父子合力营救落水司机
年4月11日凌晨4时左右,正在熟睡的王家全,突然被“轰隆”一声巨响惊醒,他迅速抓起手电筒就往楼下跑,发现一辆满载碎石料的大货车,撞断张冲大桥边的水泥护栏,连人带车坠入水库。人命关天,他一边拨打“”报警电话,一边叫醒两个儿子,自已直接冲向事发现场,此时大货车已全部沉入水中,落水司机整个身体忽隐忽现,他顾不得多想,纵身跳入水中,快速游到司机身边,两个儿子也及时赶到,父子三人齐心协力将落水司机施救上岸。看到货车司机的头部、胳膊、腿等多个部位受伤,王家全立即开着三轮车将其送到张冲乡卫生院进行紧急救治,确认无生命危险后,又吩咐儿子回家为货车司机准备食物和衣服,被救货车司机感动不已。
年2月,王家全加入了金寨县蓝天救援队,半年时间就参加10多次水库打捞、走失人员找寻等任务。“看到有人遇险,我觉得伸手帮一把,挽救的可能不止是一个生命,很可能还是一个家庭,我会在自己能做的情况下一直做下去。”朴实的话语,朴实的行动,王家全23年如一日,影响着身边人、温暖着全社会。
铁肩担道义、危难见真情。正是有像王家全这样的平民英雄,用血肉之躯扶危拯溺,在全社会树起了道德丰碑,让见义勇为的大爱、仁义之举传承延续。
6.芜湖市王翠华:年近八旬老党员爱心助邻近10载无私付出彰显党员风采
王翠华,女,78岁,中共党员,芜湖市弋江区马塘街道洪桥社区居民。王翠华自年开始与身边困难居民结对组成“邻里家园“后,共帮扶困难居民13户,未成年家庭5户,为社区48位老人集体过生日;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翠华爱心志愿服务队”吸引了66位热心公益的社区居民加入,成为温暖困难人群的温暖火焰。年荣获省“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典型个人典型,年11月当选“安徽好人”。
一颗善心,雪中送炭,重病邻居获帮扶
王翠华居住的弋江嘉园二期是安置小区,困难户、残疾人、低保家庭多。作为小区党支部副书记,她不顾自己70多岁的高龄,带头响应社区党委号召,逐户走访,遇到空巢老人、残疾人、困难户,她记录在册,时刻惦记在心头。
走访重病患者邵再国时,发现他自己洗衣服十分吃力。王翠华就让儿子把自家的洗衣机扛着送过去,买了几罐蛋白粉送给他补身子,隔三差五还上门为他送些可口的饭菜。这件事让王翠华意识到,虽然不少困难户都享受到政府扶助政策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他们还缺少细致入微的关怀,她决定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她给自己立下目标,每月从退休工资中结余出元,购买一些生活用品送给这些困难户。
一双巧手,暖心暖衣,邻里守望一家亲
王翠华是芜湖市马塘街道洪桥社区“暖心暖衣”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她和热心老党员们四处收集旧衣物,进行清洗、熨烫、整理后,统一在社区广场发放,温暖着社区的低保户、残疾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心。多次接受衣物的低保户胡菊花对此十分感慨,她老伴瘫痪多年,有时大小便都在床上和衣服上,她家很需要这些干净的衣物,她由衷感谢“暖心暖衣”志愿服务队给她家带来的温暖。
自年开始与身边困难居民结对组成“邻里家园”后,除了平时的帮扶外,每逢传统节日,王翠华都会自费购买大米、鸡蛋、食用油、牛奶等给困难邻居送去。她本人获得的荣誉奖金,更是一分不留全部用来帮助别人。王翠华面向社区里的十几位孤寡老人开展“安全敲门”服务,每半个月志愿团队自发集合分组上门,为他们提供就医、购物、家政、陪伴等服务,关心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9年来,有罹患重病的结对居民相继离世,王翠华尽自己最大努力,陪伴他们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王翠华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培养年轻的接班人,年初,以王翠华名字命名的“翠华爱心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在王翠华的感召下,这支爱心队伍逐渐扩大,目前已有成员66人。她不止一次地说,“我个人能力有限,没办法帮到社区的每一个人,但是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这个爱心大家庭就会一直温暖社区最需要帮助的人。”
使命担当,冲锋在前,防疫防汛“战”一线
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年逾7旬的王翠华挺身而出,第一时间动员她所在的支部党员和“翠华爱心志愿队”的志愿者们,组成先锋志愿队,每日定点在小区出入口进行值守支援社区防疫的工作。筹集到的只口罩、50斤消毒液,尽数送到了社区居委会。7月汛情牵动着王翠华的心,为了给堤坝志愿者们加油鼓劲,她自费购买早点以及其他防汛物资,赶往堤坝向志愿者们表达关心。
情满桑榆暖夕阳我们陪您过生日
洪桥社区目前共有高龄鳏寡孤独老人42名,他们平时缺少陪伴,日常生活比较空虚。年由王翠华牵头组织举办的洪桥社区第一场“我们陪您过生日”活动正式开始。老人们生日不同,生日会以季度为单位,王翠华和志愿者们筹集善款替老人购买日用的米、面、鸡蛋等慰问品邀请辖区内本季度过生日的空巢孤寡困难老人来社区,集体为他们过生日。老人们常感叹:“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人为他们过过生日。这些志愿者让他们十分感动”。
王翠华总是说:“我在晚年收获了一群有爱心的‘儿女们’,非常开心。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始终牢记自己的身份,那就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应该有共产党员的样子!”
7.马鞍山市陈寿云:“大义哥哥”牺牲小我扛起家庭重担悉心照料家人40多年
陈寿云,男,年10月生,马鞍山市和县善厚镇皂角村青阳自然村村民。年,陈寿云的父亲罹患癌症,不久去世,19岁的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一边照顾年幼的兄弟,一边与母亲挣工分养家,历经艰辛,将三个弟弟抚养成人,自己终身未娶。之后又在县城陪读12年,将4个侄子侄女培养成大学生。陪读结束后,他又担起照顾老娘的责任,出门从不外宿,打工不出三里。在当地,陈寿云的风范义举被乡亲们赞誉为“大义哥哥”。陈寿云先后当选“马鞍山好人”、“安徽好人”。
父亲早逝——“爸不在了,这个家还有哥呢!”
陈寿云弟兄4人,他排行老大。年,正值壮年的父亲被查出罹患淋巴癌。为给父亲治病,陈寿云和母亲带着父亲辗转合肥、医院求医问诊,却没有好转。次年秋后,父亲撒手人寰。这一年,陈寿云才19岁,大兄弟12岁,二兄弟9岁,三兄弟才5岁。
出殡那天,陈寿云领着3个兄弟披麻戴孝跪在父亲的灵前。看着悲痛欲绝的母亲和哭成一团的兄弟们,陈寿云擦去眼角的泪水,在父亲的灵前默默起誓:“爸,你安心走吧,你不在了,家里还有我呢,我一定会把3个兄弟抚养成人!”
忍痛割爱——“为了兄弟,我不能拖累你啊!”
年轻时的陈寿云由于营养不良长得精瘦,但生相眉清目秀,看着村里的后生谈婚论嫁,母亲也张罗着要为他提亲。陈寿云说:“妈,你别把心思放在我身上,3个兄弟不成家我是不会娶亲的。”
大集体时,乡下经常放映露天电影,隔壁村有个姑娘与陈寿云相识,她时常看到陈寿云肩上扛着小兄弟,一手还搀着一个兄弟在看电影,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对陈寿云情愫顿生。有一天晚上看电影时,姑娘主动表白:“我不图你富,不嫌你穷,就图你有个好心肠。”陈寿云真诚地说:“你的情义我心领了,但是为了三个兄弟,我不能拖累你啊。你跟了我只有受苦的命,没有享受的福。”陈寿云的婉拒让姑娘百感交集。后来这位姑娘含泪远嫁他县。
伟岸背影——“你们都大了,大伯死也笑着死!”
兄弟们相继成家后,侄子侄女们也纷纷长大了,陈寿云面临着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陪读。3个兄弟共养了4个孩子,初中毕业后均以优秀的成绩考进县高中。“那年孩子上高中,我们为陪读的事一筹莫展,去陪读,家里就断了经济来源。这时,哥站出来了,他说,你们做你们的事,以后陪读的事叫交给我了。这些年来,我哥就像父亲一样,不知为我们几家付出了多少。”提到陪读的事,大弟媳妇话语哽咽。自5年至年,陈寿云在县城呆了12年,次第陪读4个孩子,直到最小的侄女高考结束,他才背起行囊回到家里。考虑到兄弟们要打工挣钱供侄女读大学,负担较重,就对几个兄弟们说:“妈有我照顾,你们忙你们的。”在陈寿云的呵护下,今年89岁的母亲身体硬朗,除了听力和视力不太好,别无大碍。
40多年来,陈寿云为了家庭,像一根蜡烛,燃尽了自己,温暖了家人,他的大义之举不仅感动了所有家族亲属,也感动了周边四乡八庄的村民。只要一提到陈寿云,人们总是赞叹道:“是个汉子,像个哥哥!”
8.宣城市徐开锋:环卫工人不惧脏苦累一线奋战20载默默奉献甘当城市“美容师”
徐开锋,男,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古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推土机驾驶员。徐开锋同志扎根基层环卫工人岗位20年,始终秉持“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无论是清理恶臭的道叉河还是扫大街又或是转战垃圾场,他都是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不同的岗位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年1月被评为安徽省“最美环卫工人”、年8月被评为“安徽好人”,年6月被评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
奋战道叉河
工作伊始,道叉河成了徐开锋的“新战场”。那时候的道叉河河道到处都是又脏又臭的垃圾,附近的居民经过时无不掩面捂鼻。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徐开锋穿着胶鞋扛着工具,一段段地清理河道。无论是夏天里的高温和腥臭的气味,还是冬日里的严寒和刺骨的河水,都没有阻挡他坚定的步伐。年夏,徐开锋横穿河道到对岸清理垃圾时,却不幸踩到了淤泥里一个大铁钉上,尖锐的铁钉穿过了他的脚心,鲜血染红了河水。附近的居民医院救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徐开锋的脚都难以穿鞋。几公里长的道叉河,徐开锋来来回回清理了7年,无数垃圾被他打捞和搬运,以往臭气熏天的道叉河也慢慢改变。
转战锦城路
7年,徐开锋的“战场”也随之改变,他被调到了锦城路上担任环卫工。在锦城路的这段时间里,徐开锋每天早上四点多就准时出现在街头,先是拿着大笤帚把街道从头到尾普扫一遍,忙到上午八点多钟,接着就拎着小扫帚和簸箕定点清扫。到了下午两点钟,徐开锋会再把整条街普扫一遍,一直要忙到五点多才能下班。马路上角落里的纸屑、塑料袋、烟头等都成了徐开锋新“战场”上的新“敌人”。
徐开锋回忆,工作中,曾经遇到过一家店铺的老板随手把垃圾扔至门外,正在清扫垃圾的他笑着请老板把垃圾装进垃圾袋,不要随地乱扔,没想到激怒了店老板。“他说,我就是个扫地的。如果他不扔垃圾的话,我就得没活干,要失业了。”当时徐开锋默默地把垃圾清扫干净,之后每天定时到这家商店的门口清扫垃圾。“一来二去,老板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不但主动把垃圾装袋,还和我成了好朋友。”
鏖战垃圾场
年11月,徐开锋调到垃圾处理厂工作,继续与垃圾“奋战到底”。垃圾处理场距离徐开锋家20公里,但是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都风雨无阻地坚持着从未影响工作。“现在的工作就是天天开着推土机把近多吨的生活垃圾推平压实。”徐开锋轻松地说道。他说的轻松,其实不然。垃圾填埋场四周的异味、蚊蝇都让人难以忍受。下雨之后,滑溜溜的垃圾特别容易摔倒,徐开锋已经记不清在上下推土机的时候摔了多少次。
年的暴雨,垃圾处理厂的污水调节池压力加大,存在污水外泄的隐患。但是污水池太深,只有潜到水下才能堵住排水口。徐开锋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污水池,两个多小时后,排污口才被堵住。然而第二天的暴雨让污水持续上涨,此时需要把垃圾池里排沼气的管道切开才能有效地疏导,这要钻到垃圾堆下面两米多深的地方才能操作。徐开锋又主动承担了切管任务,半个多小时的异味和切开沼气管道后喷薄而出的甲烷,让徐开锋中毒晕倒在地,到医院抢救后才苏醒过来。
年初,徐开锋主动请缨,利用垃圾场自有的膜焊接设备自学膜焊接技能,带着填埋场的工作人员,在恶劣的环境中进行膜覆盖焊接;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完成了约0平方米HDPE膜的覆盖,垃圾库区全部实现雨污分流,确保了垃圾填埋场安全度汛,未发生垃圾渗滤液外泄污染环境事件。
就这样,这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环卫人,在最脏最苦最累的环卫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将满腔的情和爱无私地倾注到他所热爱的环卫事业上,用辛勤的汗水诠释着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