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小广告,是一种常见的城市“疾病”。
起初,它边界清晰,约手掌大小,后逐渐扩大并融合,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灰白色薄膜。因此,人们常形象的称其为“牛皮癣”。
城市“牛皮癣”易复发,且极难清理。不过,六和社区居民倪红方,可有自己的一招。
小广告天天贴,她也天天来。
水盆钢丝球、铲刀干抹布、扫帚垃圾袋……每天,她和搭档都自带工具,穿梭在六和社区超级星期天小区中。按她的话来说,做这些活并非是在清理,而是在给小区“美容”。
“你看,这几张小广告黏在一起可就不好弄了,但我们也有方法嘞”。
倪阿姨现场演示起她们的清理小妙招。
“首先,拿水把它弄湿,增加点湿度,到可以抠开的程度就行;然后嘛,用铲刀清,这也很有讲究,要往一个方向用力,‘唰唰唰’要有节奏,掌握平衡,可不能伤到玻璃;还有最后一步嘞,用湿抹布先擦,没有去掉的就用钢丝球,完全清理后用干抹布一擦,‘美容’这就完成啦。这几步,一步可都不能少。”
清理完后,倪阿姨又接着拿起旁边的扫帚,马上扫除掉落的纸屑,“喏,扫完就放在专用垃圾袋里,我们工具可齐全着嘞”。
为便于携带,随走随停,倪阿姨的清洁工具全都能简则简。清理的水需要换了,倪阿姨常常就近敲敲邻居家的门,节省下时间继续清理。
墙上的“牛皮癣”怎么清理呢?“这就要文气一点,把墙弄坏可不得了”。倪阿姨把墙上的纸片浸湿,接着用铲刀一层层清理,“先去彩色的,再清下一层,嵌在墙上的就不弄了,那样反而达不到美化效果”。
“这里还没‘美容’好,你看,还有根‘头发’嘞”,搭档杨夕敏指着玻璃上的一缕纸屑笑着说道。倪阿姨边清理边转头说道,“我俩配合的可好了,黄金搭档”。
这样的清理,倪阿姨和搭档有时一干就是两个钟头,衣服常常被汗水浸湿,“那怎么办,为自己小区嘛,我们也高兴,环境好,人心情就好呀”。
清理的次数多了,倪阿姨对贴广告的行为规律也能分析个一二。
倪阿姨分析道,紧挨电梯的消防栓玻璃上,往往“牛皮癣”最多,“贴广告的人可聪明呢,一个嘛这里粘的牢,另一个嘛,从楼道下来、电梯出来,这个位置尤其显眼,你看看,里三层外三层的”。
她心里也明白,这里清理了,说不准又会有人来贴。但,她更希望用自己的志愿行动,感染到一些人。
“大热天,穿上志愿服本来就闷嘛,但我们穿上了,居民就能知道我们是自愿干这个的,也能够带动大家。看到年纪大的我们还在清理,他们再贴也就过意不去了。慢慢的,大家都会参与其中”。
在连着清理多天“牛皮癣”后,倪阿姨感慨道,“很奇怪,越清理越想弄,哎呦,清理完怎么这么干净啊,看着舒服的咯。有时出门了,看到小广告随手拿下来,已经变成一个习惯了”。
在今年省文明指数复评迎检时,倪红方和搭档杨夕敏就参与到六和社区超级星期天的环境整治当中,此外,10余位居民也纷纷参与其中。
六和社区第七党支部党员们在支部书记孙树洁的带领下加入整治行动。孙树洁热爱公益,与妻子、儿子一同在“十日十清”攻坚行动中出力;66岁老党员谢水标手术结束后,便加入了检查劝导队伍。疫情期间,六和社区第七党支部便在头盔佩戴劝导、垃圾分类等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业委会成员也尽心尽力,对于因户型小楼道堆放晾衣杆的现象,业委会主任吴国色与成员群策群力,计划后期在小区一楼、七楼、顶楼平台等合适位置安装晾衣绳,美化楼廊环境。
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超级星期天环境治理中居民的高参与度,充分体现了六和社区在基层治理中有方法。
编辑/章霞
来源/浦沿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