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色素痣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玩家刘慧远的微型世界一家三口复原姥姥 [复制链接]

1#
02:37

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摄像关天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内蒙古冬日凌冽的寒风中,当时还是稚童的刘慧远刚下车站,就被姥姥用厚厚的棉被裹住抱上了马车。坐着马车一路走到郊外,在一间看似普通的泥土房中,食物的香气萦绕不断。蒸笼中喷香的馒头,格外大的水煮蛋被小心地放在竹篮中,架在锅上“饸饹床”压出均匀的面条,这是刘慧远姥姥家的厨房,也是承载了他一生中温暖回忆的地方。

微型景观《姥姥家的厨房》

二十多年后,当那间泥土房已经被写上拆迁的红字,儿时依赖的亲人已随岁月故去。但刘慧远却将这段记忆浓缩成了一个微观的世界,在毫厘之间定格保存了姥姥家厨房的样貌。他与家人以这段回忆作为创作主题,制作出微型景观作品——《姥姥家的厨房》,在11月至12月于成都东湖公园展出。展览现场,不少观众在这件作品前驻足,有的人甚至落下了眼泪。

原材料、原工艺微型复原“姥姥的厨房”

斑驳的木门上贴着纸张已经起皱的“福”字,灶台边的土墙染上些许炭火的黑色,锅旁的抹布因为经常使用已经微微泛黄,砧板上放着切了一半的土豆,洗脸盆的盆底已有了锈迹……一切看来,都是一个普通无比的北方农村厨房,但在刘慧远手中,这个厨房却缩小了10倍,长宽高都不超过30厘米。而更让人惊讶的是,里面超过80%的物件,都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复原,并且每一件制作时需要掌控的度量,都在毫米之间。

刘慧远在制作门把手

“一年前,当时我刚刚接触微型景观不久,便萌生了以姥姥家的厨房为原型,制作一件作品的想法。”说起制作的初衷,刘慧远说是为了纪念逝去的姥姥。“刚开始是我自己在做,后来我的妻子、女儿都加入了进来,这是我们三人共同完成的第一件作品。”

细看《姥姥家的厨房》,每一处的细节都是一家人的心血之作,前后花费一年的时间才完成。譬如灶台上的黝黑的铁锅,是刘慧远用铁皮一点一点地敲制出来;装着鸡蛋和胡萝卜的竹筐,是他用裁细的纸条搓成小股,慢慢编织成型;更有灶台上的风箱和锅上的饸饹床,是选用实木、按照榫卯结构制作而成,不仅可以真的产生风力,且这两者都可拆开后重新组装。

刘慧远和女儿一同制作砖块

“这件风箱应该我做得最久的一件物品,因为光是研究其中的榫卯结构,都花了大量时间。而且是按照1:10的比例缩小,最细微的地方尺寸不过0.5毫米。”刘慧远抱着一本厚厚的关于榫卯结构的图书说道。并且关于作品中的物品做旧,刘慧远也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物理做旧。“像扫帚,我们真的放在地上扫了灰;菜刀是涂上盐水,在室外晾了大半年,才有了锈迹。”

微型景观《姥姥家的厨房》

那些特别“大”的鸡蛋

饶是《姥姥家的厨房》这件作品手艺这么高超,制作构成无比复杂,但是能让观众动容驻足的,还是其中温暖的故事。“你们看,框里的鸡蛋是很大的,甚至那个比例已经有点不对了。那是因为当时我媳妇儿做鸡蛋,我说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做大点。”刘慧远对于作品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物品尺寸误差分毫便立刻扔掉重做,只有这一筐鸡蛋是例外。

微型景观《姥姥家的厨房》

“小时候家里面条件不好,一年到头只有过节才吃肉,偶尔吃面条改善生活。姥姥家有的好东西就是鸡蛋,所以她总是把大的鸡蛋挑出来,煮熟了给我吃。我印象中姥姥家的鸡蛋,有鹅蛋那么大。”刘慧远说,当时与姥姥家相隔有60公里,要见面得提前半个月写信去知会,姥姥不认字,只有请了邻居来读信。到了刘慧远来的日子,就同姥爷一起赶着马车去车站接人。“冬天的时候,姥姥会在马车上用厚棉被把我裹成一坨,生怕我冻着了。”

刘慧远关于姥姥的记忆,定格在他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他带着妻子朱恩艳去看望,当时已经七十三岁的姥姥非要下地窖去拿菜做饭。“那时觉得姥姥身体还很硬朗,没想到成了最后一面。”

刘慧远姥姥家真实的情景

说起关于姥姥的往事,刘慧远的眼神已经平静而悠远。当时在马车上瑟瑟发抖的孩童已经长大成人,有了美满的家庭,可惜会为他裹上棉被的姥姥已经不在。唯有《姥姥家的厨房》这件作品,以亲情为墙,以思念为砖,筑造出一方微型的天地,安放着刘慧远对姥姥的最珍贵的回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