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色素痣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段情薪火相传八十载忠心守护记张掖市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这是一幕幕悲壮的历史——

年,两万余名红军战士西渡黄河,在千里河西走廊与国民党马匪军展开殊死搏斗,在敌众我寡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弹尽援绝,最终以失败告终,众多红西路军战士血沃祁连……

这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虽与红军仅有匆匆数日的短暂相处,他们却已经和这支“人民的队伍”鱼水交融。此后至今的80多年时间里,三代人、四代人、五代人……代代相传,把红军烈士当作自家亲人,守护烈士英魂……

故事一:

清晨,天蒙蒙亮,祁连山下的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新胜村,四下寂静。铁皮大门“哐镗”一声,响彻田野。

走出门来的,是一个清瘦的农家汉子,叫陈宗新。脚下虽然腰背明显有些弯了,但他的脚步却依旧轻快。

陈宗新行走在这条连通他家和龙渠烈士陵园的小路上。(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拍摄)

陈宗新脚下这条坑洼不平的田间小路,他已经走了几十年。这条小路,仅有一百多米长。一头,是陈宗新家孤零零的庄子;另一头,是龙渠烈士陵园。

龙渠烈士陵园坐落于大片的庄稼地之间。四围,一棵棵粗壮的白杨笔直而立,如同一个个手握钢枪的战士,守卫着烈士的英魂。门口,一条平坦的柏油路连接村外。

很难想象,8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

很快,陵园里便响起了“唰唰”的扫帚声。五月杨树飞絮,一个晚上便在地上铺满了薄薄的一层。

“最近来园子里(陵园)的人多,一天得多扫几次。”陈宗新就将陵园里里外外都清扫干净,还将纪念碑底座外围浮雕上的尘土也擦了一遍。

陈宗新在清扫陵园。(龙渠乡供图)

陈宗新负责照看陵园已经20多年,每天不管刮风下雨,他都会去陵园看一看,打扫卫生、种花植树、浇水修枝、清理杂草,这些已然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9时许,一支身着红军装的队伍来到龙渠烈士陵园,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我们现在所在的龙渠烈士陵园,占地近平方米,是甘州区政府于年在红军墓的基础上修建的……”讲解员名叫陈梦雪,是陈宗新的女儿。

陈宗新一家人和这座陵园的缘分,要从陈宗新的爷爷陈德宝说起。

年1月的一个傍晚,一支多人的红军骑兵队伍为掩护部队转移,被国民党马匪军包围在白城子,终因孤军奋战,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战斗过后,看着前几天还对村民“秋毫无犯”的红军战士们尸横遍野的惨状,村民们心里很是难受,但迫于国民党马匪军的压力,大多村民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陈德宝是村里的教书先生,也是为数不多的有文化的人,在村民中有一些威望。他带着儿子陈榆林和几个胆大的村民冒险在荒地里挖了一个大坑,将烈士们的遗体收拢合葬了起来。从此,村里就有了这座红军墓。

年,陈德宝去世,临终前,他对陈榆林有交代——“一定要守好这座红军墓!”

次年,陈榆林在红军墓的旁边盖起了新房,全家搬迁至此。“年我刚嫁到村里时,陈家就是村里一个孤零零的独庄子,这么多年一直这样。”74岁的村民王桂花回忆说。

年,平田整地行动即将危及红军墓,心急如焚的陈榆林跑到当时的龙渠人民公社,向公社干部张建财汇报了这一情况,并争取到了公社的支持。公社还发动村民们整修了红军墓,用木头立了一块木碑,上面写道:“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陈榆林生前在红军墓前为当地学生讲述红西路军的故事。

年,陈榆林去世,守护红军墓的重任落到了儿子陈宗新的肩上。“年,乡上发动全乡的党员干部筹资对红军墓整修了一次,年,又在以前基础上正式建成了烈士陵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围栏、纪念碑等,都是修的。”陈宗新说。

“红军墓跟我们家祖坟是一样的,清明、七月十五(农历)、大年初一……逢年过节,我们都是先去祭扫红军墓,再去祭拜自家先人。近些年来,过来纪念红军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经常一天要来好几拨人,我一天也要过去打扫好几次。”陈宗新说。

陈宗新在家为记者讲述守墓故事。

“3月份至今,来龙渠烈士陵园缅怀纪念革命先烈的团队和个人累计已接近1万人。”龙渠乡党委副书记李峰介绍说,“陈宗新一家人的事迹让大家特别感动,为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我们乡组建成立了张掖龙渠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吸纳了像陈梦雪这样一批有理想、有信念的年轻人,着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

“从我的太爷爷(曾祖父)开始,我们家就一直在守护这座红军墓,父辈们做的事儿让我感到很自豪,我是家里的第四代守墓人,我也会让我的下一代继续发扬革命精神,把为红军守墓的光荣使命传承下去。”陈梦雪说。

故事二:

三道柳沟烈士公墓。

偌大的陵园中央,高高矗立着一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着。

红旗下方,是一块石碑,李先念同志题写的“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几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石碑后面,整齐排列着一座座墓碑。走近墓碑,碑面上只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没有姓名。

“这个无名碑,是为了纪念那些牺牲的红军西路军战士,他们中有大多数人都没有留下姓名,我们也只好用无名碑来怀念他们。”说话间,张国增老人逐一擦拭着这一排排的无名碑。

他的动作有点缓慢,看起来并不着急。面对每一块墓碑,他就像和老朋友见面一样絮叨几句。很多时候,这些墓碑原本就干干净净。“我挨个儿擦完得两三个小时!”老人说。

张国增老人正在擦拭墓碑。

陵园门口,停着一辆电动三马子,每天,张国增都要骑着它往返陵园好几趟。“早上睁开眼,我就骑车子来这里,有时候不用打扫,但还是不放心,得来看看。”他说。

张国增老人今年已经76岁,精神还不错。每天清晨到“拴马桩”和三道柳沟战斗遗址清扫卫生已成为老人多年的习惯。

而这个习惯的养成,还要从老人的爷爷张兆雄说起。

临泽县城西南的新华镇,有一片开阔的河滩。两条小河自南而北流过,将这里分割成3块不规则的滩地,当地人称“三道柳沟”:东柳沟、南柳沟、西柳沟。

年2月28日凌晨,红西路军进驻三道柳沟。根据总部命令,九军防守东柳沟,三十军防守西柳沟,总直属部队驻守南柳沟。当天早上,几位穿着军装的人敲开了西柳沟住户张兆雄家的院门。

来人自称是红军,要借用几间房屋。这天起,张兆雄家的院子被设为三十军的指挥部,时任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同志住进了其中一间房屋。

张兆雄家院外,有一棵粗壮的沙枣树,李先念的战马就拴在这里。他家门口有一口水井,水量少,水位较低,吃水很困难。红军来到后,组织人力对水井进行了清淤,与百姓同吃一锅饭,同饮一井水。

红军井。

接下来十余天中,红西路军将士顶着严寒,在子弹缺乏、供给困难的情况下,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歼敌数千。短短数日,红西路军指战员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情厚谊。部队离开后,沙枣树被叫做“拴马桩”,他们用过的水井被百姓称为“红军井”。

张国增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家里几次修建房屋,但“红军井”“拴马桩”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张国增老人向记者介绍“拴马桩”的故事。

张兆雄夫妇去世后,他们的二儿子张保民继承了守护“红军井”“拴马桩”的任务。再后来,传至张国增,而他这一守就是40年。40年来,多个日日夜夜,防火、清扫、维修,张国增视这里如生命般重要。

除了平常的维护,每年的清明节、“八一”建军节等,张国增当起义务讲解员,向前来接受教育的党员干部群众宣讲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

“年,我们村的村民在河滩挖沙时,发现了三具红军遗骨,得知消息后,我立即赶到现场,将他们集中安葬。后来,又陆续发现了多具烈士遗骸,都一一安葬。”张国增说。

年,临泽县委、县政府对“拴马桩”“红军井”进行了修缮加固,并新增两组雕塑。同时,还在砟子河畔建设一处烈士公墓,将张国增安葬的连同附近散落的多具烈士遗骸全部迁葬于此,供后人纪念缅怀。

个无名烈士墓碑。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红西路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守护这里我义不容辞,也很自豪。我要把拴马桩保存好、讲好红西路军故事、传承好红西路军精神,并一代代传下去。”张国增说。

故事三:

位于临泽县城东南的倪家营镇,因辖区七彩丹霞景区而受到人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