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饭篮、杨梅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夏履竹编,绍兴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上看到的竹制品越来越少。夏履镇作为“竹编之乡”,要如何重现盛名?记者了解到,当地对于这一命题,从未放弃探索。就在前两天,夏履镇竹编协会又为当地竹农,办了件实在事。火夏履竹编受青睐,招来乌镇“大订单”用竹刀将剖劈好的毛竹劈成篾片、篾丝,手工艺人手法娴熟,对照着样品编织成挂坠等竹编手工艺品……这几天,在夏履镇莲西村的竹韵馆内,村里不少竹编手工艺人忙着赶制“订单”。原来,9月4日上午,夏履镇竹编协会与嘉兴乌镇竹芸工房达成竹编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将首次合作制作个竹编挂坠,这不,吸引了村里不少老手艺人。“我们组织村里的竹编手工艺人分组学习编制新产品,和以往不同,这次需要掌握的是精细工艺。”莲西村党总支书记、夏履镇竹编协会会长金建安告诉记者,自从日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乌镇竹编传承人钱立淮指导村里的竹编手工艺人进行竹编文创手工艺品制作后,针对新要求,大伙儿分组学习,制作进度和熟练度也有了不少提升,现在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村里的手工艺人学做这些精细产品,效果十分显著。“这次共有40余个品种的竹编新产品,有些我们确实也是第一次见到。”在竹韵馆内,不少莲西村的手工艺人纷纷表示,自己从事竹编制品的制作有几十个年头了,早些时候都是些简单的菜篮、杨梅篮、饭罩等产品,现在的这些“新玩意”虽然看着新奇,但只要掌握了里面的门道,加之自身长年积累下来的制作经验,不出几天也就“熟络”了。夏履竹编历史悠久,传统优势明显曾几何时,“酒香不怕巷子深”成了一个时代营销的标志。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宣传、信息闭塞的年代,产品的营销全靠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而换作如今,这显然已成为了“过去式”,不显得那么受用了。“产品要卖得好,不仅品质要过硬,对外的宣传推介也同样不容忽视。”夏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夏履竹编历史悠久,尤以莲西村为代表,最负盛名,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同时,其作为该镇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张金名片,如何做好、做深这篇文章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方面。为此,该镇积极为手工艺人和竹编产业寻找出路、拓宽渠道,这不,与嘉兴乌镇竹芸工房的合作就是最好的例子。据了解,夏履镇竹林丰茂、资源丰富,竹编产业是该镇传统特色产业,竹编手艺源远流长,已有多年历史了,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被评为“竹编之乡”,同时,其竹编产业分工精细,“一村一品”远近闻名,如方金两塔的箩、筐,双桥的土箕、藤椅、竹书架,石道地的扫帚和饭架,门台的竹篮,宣家坞的筅帚,施家坞的饭篮和小笠帽,里西坞的箩络、酒坛络,西坞口的屋上簟,叶家山的铁耙柄和竹垫、热水瓶壳等,都是其盛誉的体现。而各个村里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竹编技艺,更是该镇竹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产量萎缩、后继乏人、缺乏创新成为“痛点”“而随着塑料制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我们的竹编制品产量很长一段时间内均在萎缩。”采访中,金建安流露出不少的担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竹编制品,特别是日用类竹编制品的市场需求不断萎缩,使之难觅上世纪八十年代夏履竹编的“辉煌”“高光”。即便是在建筑产业的带动下,竹跳板、脚手片、竹梯子等市场需求依然较大,但其附加值较低又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并不能让夏履竹编再续辉煌。此外,后继无人也成为夏履竹编的发展瓶颈。“年龄出现断层,是现在不可避免的问题。”金建安表示,现在村里的竹编手工艺人,多为50岁以上的人群,难觅年轻人的身影,随着老一代竹编工匠的年龄渐长,年轻人又大多不愿从事这项传统产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断档现象。他还说,竹编产业在很大一段时间内解决了夏履各村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让农民增收,但夏履竹编的产业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产品创新和人才缺失成为当务之急。产品要创新、模式要求变,任重而道远年,夏履镇专门在竹编特色村——莲西村成立了镇竹编协会,包括李毛狗在内的20名竹编老手艺人列入首批会员名单,竹匠们有了一个技艺传承、产业发展、交流合作的全新平台;此外,还专门建起了竹韵馆,用来展示莲西村民俗特色文化的竹编技术,陈列着上百年来该村村民制作的多种竹编制品……为了让夏履竹编再续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辉煌,从镇里到村里,从竹编协会到老手艺人,大家无不殚精竭虑、谋求新变,镇竹编协会、竹韵馆等的成立都是一个个探索。“近年来,我们也在合作关系上寻求改变,改变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让‘合作社+农户’成为日后的主流,现在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技术上精益求精、技艺上代代传承、市场上另辟蹊径,包括利用农函大平台,开办竹编培训班,让更多村民参与到竹编产业中来,同时,引导开发精细工艺品,通过文化植入让竹编产品产生更大附加值,插上“文创翅膀”,推动夏履竹编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创新,推进夏履竹编走向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有效助力夏履乡村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