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色素痣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注端午话节俗中国巴林右旗 [复制链接]

1#
端午话节俗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这首《浣溪沙》,写的就是“端午节”。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所谓的“端”,在古汉语里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还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如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另外,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说法有很多,至少有十种之多,但最早源于中国是可以肯定的。它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的标签,遂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除此而外,还有为纪念伍子胥、曹娥、孟姜女等说法。因此,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区的过节方式多有不同,比如南方赛龙舟,北方挂葫芦等。下面,小编就以赤峰地区为例吧——吃粽子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其中的一位还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到江水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人们又害怕饭团为蛟龙所食,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粽子。实际上,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会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而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则称为“筒粽”。由此可见,粽子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南方和北方的差别很大。在赤峰地区,粽子多以黄米(黏小米)、糯米(江米,即黏大米)为内容,用竹叶或芦苇叶包成三角形,煮熟,食之佐以白糖或红糖。有些人家还喜欢在粽子锅里放些鸡蛋同煮,食之亦别有风味,据说还有保健作用。悬艾叶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家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称作“艾虎”。艾叶中含有芳香油,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现在,赤峰人过端午节时仍然有采摘艾蒿的习惯。人们将艾蒿带回家,或悬于门外,或用艾蒿水洗脸或沐浴,起到杀菌健身之作用。折柳枝在古代,由于条件限制,我国北方各民族并没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取而代之的是驰马射柳。据说,这种运动要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到了今天,射柳变成了折柳。但从保护生态上看,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应当摒弃之。系葫芦传说,唐朝起义军首领黄巢曾得到一位老太太的帮助,临走时对老太太说:“日后兵荒马乱时,你就做个五彩纸葫芦挂在门上,我就能搭救你。”后来,黄巢率大军攻进长安,老太太和她的邻居挂上了彩纸葫芦,得到了起义军的保护,而这一天恰巧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从此,这一习俗便保留了下来。在赤峰地区,可以将艾蒿、柳枝和彩纸葫芦称作“端午三友”吧!因为在端午节这天,这三种东西总会出现在每一户的大门上,据说有躯瘟避邪的作用。《燕京岁时记》有:“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称为“倒灾葫芦”。除五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因此,在赤峰地区,过端午节之前,老人们会用各色布头精心缝制出这五种毒物的形象,于端午节当日系在孩子的红兜肚,以示去除“五毒”之害。缠彩线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佚文》中有:“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现在,赤峰人仍有在端午节缠五彩线于腕的习俗,也就是将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手腕或脚踝,也有系在脖子上的。节日后,若遇下雨天,将五色线与“五毒”一起抛于水中,以示消灾。佩香包在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之句。这里的香囊即香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端午节的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义有辟邪、熏香等诸多含义夹杂在其中。据《礼记·内则》记载:“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纵拂髦、忽角衿缨,皆佩容臭。”这里所说的“衿缨”是编结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料。在周代,年轻人在父母与舅姑处时,随身佩戴香荷包(香囊),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礼仪,也说出了那时的香荷包尚无装饰意义。时至现在,在赤峰地区,有端午节佩香包的习惯,但作法已经非常的简化了,只是用一小块红布缝成三角囊状,再配之以用麻编成的一把小扫帚,缝于孩子的身上,即可除灾。粽子香,香四方。艾叶香,香满堂。葫芦挂在大门上,出门一望好太阳。这儿端午,那儿端阳,处处都是好时光。好了,以这首自编顺口溜祝您度过一个美好的假期吧!信息来源:红山晚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