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地大,死者为大”,这是一句古代谚语,意在说明除了天和地以外,就属死者最大。正因如此,生者逝世后,被留下的亲人们往往会为死者举行风光的追悼会。而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伟人更是万人悼唁,其中就有身为主席的刘少奇同志。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刘少奇同志的子女也十分有出息。他的长女刘爱琴是社会上的高知分子,在外名声斐然,按理来说,开国元勋的葬礼举国哀悼,他的长女刘爱琴载誉而逝,再不济也不至于无法下葬。
可奇怪的就是,年6月7日逝世的刘爱琴同志并无人为她举办追悼会,甚至遗体也不下葬。这是为什么呢?答案跟年新冠爆发,国内疫情形势紧张有关。为了不占用公共资源,取消追悼会合乎常理。那刘爱琴同志的遗体又为何无法下葬呢?
悲惨童年下坚强的意志
“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句话是鲁迅先生说的,其中愿为祖国献身的感情令人动容。他的真知是无数革命同志的抱负,同样也是主席之女刘爱琴的写照。刘爱琴的遗体之所以无法下葬,是因为她早已选择将遗体捐献于医学研究,为人民和国家做出最后的贡献。
这位享年93岁的老人有着一张柔和的面庞,上挑的眉峰却带着一股英武之气,尽管她戴着一副尽显儒雅的眼镜,却仍然藏不住那种纯朴的气质。这张道尽人世沧桑的脸无疑说明她是个有故事的人。
事实也确是如此,刘爱琴虽然是刘少奇的长女,但她的童年并没有同一般人想象的一样充满书香。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幼时的刘爱琴不仅没有享受思想上的良好教育,还一度被当为“女奴”嫁给仅有1岁的丈夫做“童养媳”。
这一切都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当年革命事业紧张,刘少奇只好将刚出生的刘爱琴委托给一对夫妻,这一委托就是十年之久,久到“穷病”击垮了这对夫妻的家庭,久到养父母只能将刘爱琴买去当“童养媳”才能让她吃的上饭。
旧中国一直有“传宗接代”的传统,贫寒的家庭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时常会买卖“童养媳”。一方面,买方能减少结婚成本,增加家庭劳动力,另一方面,卖方能减轻家中的开支,得到一笔糊口费。刘爱琴就是在此背景下被作为“童养媳”卖给了一户人家。
刘爱琴被卖走的那一年才8岁。8岁的她很快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中,就连回忆起5、6岁时的生活都恍若隔世。5、6岁正是记事的年纪,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后,也是一个孩童接受教育的适龄时段。但在民国社会,这些绝不是穷困人家能提供的。
在这个“人命比草贱”的时代,刘爱琴在婆家的待遇可不就是“女奴”。但当时,迫于生活无奈的养父母为了哄她去婆家,只好骗她,将“童养媳”这件事说成是送她去亲戚家过好日子。
就在惴惴不安的刘爱琴思索着怎么给亲戚家留下一个好印象时,一把扫帚扔在她的眼前,“干活!”,婆婆刻薄的话语让她如坠冰窟,事到如今,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干活”这个词折磨了她的大半个童年。不论冷暖,天不亮,她就佝偻着瘦小的身子担水、劈柴、烧火……婆婆更是稍有不顺就打她出气。哪个女孩不爱美,养母给她戴的耳环就是伤痕累累的刘爱琴仅剩不多的念想。
然而婆婆可没把她当人看,出气时连耳朵都给她揪得流血化脓,疼哭的刘爱琴此时还不知晓之后会发生更悲惨的事情,她还在想着熬过去就好了。
在这之后,她1岁的“丈夫”出天花死了。婆婆“娶媳妇”的如意算盘顿时落空,除此之外她还要接受多喂一张嘴的现实。两相计较下,怨气冲天的婆婆已然将刘爱琴当成一个可随意出气的物件,动辄打骂。
在这样的劳累和惊惧里,刘爱琴患上了遗尿症。婆婆发现她尿床后,责令她双腿下跪,还将尿湿的褥子死死地蒙在她的头上!刘爱琴差点窒息。成年人在这种折磨身心的环境里都不一定能捱,可刘爱琴还是凭借坚强的意志默默忍受着。
好在11岁那年,养母回来了,还给刘爱琴带来一个令她震惊的消息——她的亲生父母是刘少奇和何宝珍。刘少奇和何宝珍是谁?茫然的刘爱琴很快在武汉八路军的办事处得到了答案。在这里,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暖和。
很快,她就和这里的人们搭上火车前去延安寻亲。火车“呜呜”地响,她紧绷的心情也终于随着去往延安的火车声渐渐放松......
牺牲爱情得到的觉悟
就算是认祖归宗了,刘爱琴与父亲也是聚少离多。年10月,刘爱琴和他哥哥就被送到苏联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这所儿童院非常特殊,可以说是专门接受共产党员后代的学院。但国外的儿童院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舒坦。
电影《红樱桃》就是以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为蓝本创作的,电影所发生的一切皆改编于真实事件。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刘爱琴所处的学习环境——一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寒冷儿童院。
刘爱琴就读的是十年制学校,她和哥哥入读后未满一年,苏联就爆发了苏联卫国战争。“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敌人一定被粉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这条标语写出了苏联红军前往前线的决心,面对德国纳粹带来的生灵涂炭,一时间苏联上下团结一心。
寒冷的莫斯科弥漫着战争的肃杀之气,“乌拉!”,为了守护身后的土地,士兵们爆发出沾满热血的勇气。没有人能不为此动容,在这样的背景下,首次直面战争的刘爱琴选择成为苏联红军的后备军。
这场伟大的战争持续了5年之久,苏联也终于在年5月大获全胜!在此地上学的刘爱琴是历史的见证人,与苏联患难与共的她对这片土地的人和物已然十分熟悉,这也为她和西班牙人在此地发生的爱情埋下伏笔。
年,刘爱琴进入莫斯科的一所专科学院,遇见了她的伴侣——“热情之花”伊巴露丽的外甥费尔南多。坠入爱河的少年少女很快结婚,献上纯洁的刘爱琴很快拥有了他们的爱情结晶。就在刘爱琴以为他们的爱情会受到祝福时,变故突生。
刘爱琴将此事告知刘少奇,刘少奇深思熟虑后严肃地以不妥当为由,希望女儿能和费尔南多分开。刘少奇的决定在现在看来或许有些不近人情,但刘少奇同志作为共产党员,他在思想和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自然也希望同是党员的女儿有此觉悟。
费尔南多处于一个社会制度不同于中国的国家,从政治上看,这显然与刘爱琴“门不当户不对”,共产党员的名号是荣誉也是责任,为人民身先士卒的人需时刻清醒自己的立场,不能将国家暴露在一切可能的威胁中。
刘爱琴最后还是选择回国,在她的孩子出生后便嫁作人妇。现代人常常纠结于爱情与面包的二选一,爱情往往隐喻着理想,而面包则隐喻现实。刘爱琴在理想与现实中做出决断,这便是她在政治立场上的觉悟。
刘爱琴将此事告知刘少奇,刘少奇深思熟虑后严肃地以不妥当为由,希望女儿能和费尔南多分开。刘少奇的决定在现在看来或许有些不近人情,但刘少奇同志作为共产党员,他在思想和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自然也希望同是党员的女儿有此觉悟。
费尔南多处于一个社会制度不同于中国的国家,从政治上看,这显然与刘爱琴“门不当户不对”,共产党员的名号是荣誉也是责任,为人民身先士卒的人需时刻清醒自己的立场,不能将国家暴露在一切可能的威胁中。
刘爱琴最后还是选择回国,在她的孩子出生后便嫁作人妇。现代人常常纠结于爱情与面包的二选一,爱情往往隐喻着理想,而面包则隐喻现实。刘爱琴在理想与现实中做出决断,这便是她在政治立场上的觉悟。
诬陷中的“哑巴”岁月
“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
这句话犹如一个魔咒,紧紧地箍在刘爱琴的头上,几乎要困住她的下半辈子。年春节前夕,这个本该合家欢的日子,刘爱琴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被关进隔离室,三个孩子颠沛流离,凄苦无比。
她和父亲一家人也从此走上一条“不断自证清白”的道路。
都说“三人成虎”,危害国家的不法分子常常利用信息的迷惑性来煽动群众践踏社会秩序,并以此谋私。“四人帮”就是这样的团体,其中江青和林彪狼狈为奸,诬陷刘少奇是“美国远东情报局代表”。
在他们的作祟下,刘少奇就在十二中全会被悄悄开除了党籍。此时的刘少奇已白发苍苍,这位一直疲于自证的老人,本想在70岁的生日放松下紧绷的心情,没想到“四人帮”用心险恶,“开除党员”的消息藏到这个日子才突然通知。
刘少奇得知这一消息后,气急攻心,非人折磨下的病痛和郁气顿时击垮了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这之后,刘少奇就被关押到开封。
年6月底,刘爱琴和父亲分别。从那时起,她就再也没有见过父亲,令人悲伤的是,她没想到下次再收到消息时,得知的竟是父亲的死讯——一代主席最后成了一捧无亲无故的骨灰!
父亲是冤死的,他死不瞑目。
刘爱琴开了口却不被明白,人明明有嘴却也是“哑巴”,这一直是刘爱琴心里抹不去的疼痛,无能为力的她只能裹挟在历史大势中,和无数被害者一起缅怀这段“哑巴”岁月里她高大的父亲。
“不能死。”
是这个念头支撑着刘爱琴忍受父亲死后长达十年的诬陷。在这些日子里,她总会时不时想起那个在苏联与她相依为命的大哥。年,他承受不住内心的煎熬选择了卧轨自杀。死别前他们还在北京相约一起为了党和群众奋斗。
刘爱琴没想到那会是最后一次见到他。每每一想,她就嘴巴发苦,她相信父亲和哥哥,她必须活着说出真相。其实我们从刘爱琴直率地选择与弗尔南多结婚可以看出她并不热衷政治。
一个不热衷政治的人自然对政治了解不深,但刘爱琴的信任不是全然依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的。
老家时,她亲身感受到了父亲对待当地农事产业的亲力亲为,农民写出问题的信,但凡是送到刘少奇的手上的都能收到他的亲笔回信,考虑到农民的文化水平,她的父亲还万般嘱咐,若有无法写信者,可直接和他说。
试问有哪个“入党做官”的上位者会给自己增加那么多麻烦事。“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刘少奇同志最后沉冤昭雪,那一场迟来的追悼会万人静默!
刻进风骨里的责任
幼小的刘爱琴被接回生父身边后,刘少奇对她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你是党用几百块大洋换回来的,是人民用血汗赎回来的。”这亲切直白的话语反映了党与群众血溶于水的关系,这使饱受婆婆磋磨的刘爱琴感动不已。
她的命运从此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在离开祖国的这十年里,她一直忘不了这句话,也忘不了父亲教给她的道理,她在饥寒交迫的莫斯科经历了战争的血与泪,也越加发奋学习。年,刘爱琴重新回国,面对焕然一新的祖国,她决心要努力工作。
可父亲却嘱咐她:“中国的事情你还不懂,要虚心向同志们学习。”回国后的刘爱琴连中文都说不好,可不就是“不懂”吗?或许父亲的教诲还有其他深意,但那时的刘爱琴读不出来,她只能虚心地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
在学校,她一边教学生和老师俄语,一边向他们学习中文。好在她有一个严格的父亲,很快,她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在父亲铁面无私的教导下,刘爱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预备党员。然而她很快又受到了父亲的批评。
事情的起因是她嫌交通麻烦,于是借用了中南海汽车队。这种情况放到现在其实也不难理解,这就好比北京三环堵车,这一堵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费时费事。她和汽车队协商之后,便坐车前往学校,谁知事后就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批评。
父亲义正言辞地向她强调,这车是用来工作的,她向汽车队要车就是在耽误他人的事。大家都排队等车,等车的人不止她一个,身为中共预备党员,这种弯道超车的思想要不得。
不热衷政治的刘爱琴初回祖国,对祖国的国情还是一知半解,对于这番批评,她觉得有道理却还是不太理解。那当时的具体国情又是怎么样的呢?当时的国家正在实行供给制,供给制即将物资免费分配给部分工作人员。
作为为人民工作的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一家无疑有此资格。但刘爱琴到底对国内形势理解不清,她喜爱滑冰,却又没有毛裤,于是趁父亲在外开会,偷偷向工作人员要了一套绒衣绒裤,此事被刘少奇知晓后,他顿时发火。
辩证来看,刘少奇一家为人民鞠躬尽瘁,刘爱琴自然将这笔钱划分为了“工资”,刘爱琴在这个年纪,用工资购买心爱的东西无可厚非,这就好比现代“打工人”,不少人都是卷了一个月才能松口气投入兴趣爱好中。
然而这在刘少奇看来却是“拿了人民的一针一线”,刘少奇身为优秀的革命者,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在一条标杆上,自然希望女儿在成为正式的共产党员前有更深刻的思想提升,为人民办实事,与群众共生存。
出于这层考量,刘少奇特意写了一封信寄给学校,否决了刘爱琴的党员转正,说她不符合党员标准,这使刘爱琴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在这样的落差下,刘爱琴心如乱麻,但是时代要求共产党员必须背负自己的责任,无论她是谁。
刘爱琴心想,自己也是时代新青年!既然他们能做,那她也行。抱着这样的想法,她开始检索自己的毛病,决心要到实践中承担党员的责任。年的夏天,刘爱琴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前往内蒙古搞社会主义建设的调查。
这次调查,刘爱琴感悟最深的是一个“穷”字,内蒙古土地富饶,群众却过着艰苦的生活。这一幕幕困窘的生活场景让幼时过着穷苦生活的刘爱琴感同身受,她逐渐理解了父亲的话语,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感到惭愧。
当了共产党员,就要承担它带来的责任。历史上以权谋私的事件发生的太多,以至于百姓对“官”这个称号,天然就存在着几分怀疑,刘少奇在成为主席后,往日不常见的亲戚一时间竟热络起来,这无非是想借着“老祖宗”的经验来以权谋私。
刘少奇被扰得无法正常工作,只好召集所有亲戚,开了个家庭会议。这次会议,刘少奇强调,他虽然是主席,但他在身为主席前更是一个党员,共产党员的责任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个人小家庭服务。
刘爱琴,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见证了中国的百年起伏。在时代的变迁里,一代代背负责任的共产党员将中国从贫困潦倒建设至如今的繁荣昌盛。身为其中一员,刘爱琴深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她的父亲虽然身为主席,但他们一家却过着支离破碎的生活,她的父亲一面要背负人民的期待努力工作,另一面又要与危害国家的不法分子作斗争,这无疑是艰辛的。而这也成了她不愿后代再进入政治领域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直至年,中国之外的土地仍没有结束战争。和平不是喊来的,是一具具枪林弹雨里鲜血淋漓的尸体堆积起来的,大家都想要过上好生活,没有人是天生喜欢牺牲的。
他们选择“背水一战”,是出于生活的无奈,也是出于对未来的憧憬,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也见到了先辈未能看到的盛世美景。这一切都离不开党与群众,在此,笔者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建设者继往开来,同时也希望世间不再发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