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学一年级时,我校辩论队曾在一场北京市级辩论赛的开场赛中遭遇东道主学校。那时,我还是刚刚加入校辩论队不久的新人,年少轻狂,经常与老队员争论。
当然辩论队的确是要辩论的,但资历资格也是要排的。所以,那时的我给大家的感觉大概是恃才放纵、目无“学长”,极端任性。不过,辩论赛场上本来就没有长幼更无须谦让,看的还是实力,所以我很快从院队选入校队。
进入校院的第一场市级比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赛当晚,我们辩论队一男三女四位辩手穿着单薄甚至有点可笑的西装,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再加上学生会的一位领队老师,我们在瑟瑟的寒风中,坐着公交车来到东道主学校的赛场——人民大学。
玩辩论赛的人一般心理素质都不错,对我们最大的威慑不是首场对战东道主,而是我们抽到的辩题实在太“悲剧”……
辩题是“是否应该以成败论英雄”。
客观地说,这个辩题不够科学,因为反方“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占有逻辑和情感的巨大优势,任何人都可以举出大量虽败犹荣的“悲剧英雄”的例子。但如果要证明正方观点“应该以成败论英雄”,则须用穷举法证明所有英雄都应该以成败论,同时将所有反例一一驳倒,这当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我们辩论队的“当家花旦”抽中了正方,辩题就是“应该以成败论英雄”。我们当即傻眼。
事实上,真正的情况比抽中的选题还要困难。
这个辩题是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辩题,持反方观点的武汉大学代表队一举击败了正方新加坡大学代表队。重看当时的录像和文字稿,反方“不以成败论英雄”,陈词引据丰富、慷慨激昂,而持正面观点的新加坡大学代表队基无亮点而言。整场比赛,反方几乎是将正方按在地方摩擦。
专业的辩论者,往往当年考场上读题就是细入毫末,能在沙粒里看出天堂。如今面对辩论题,更是计较题面中的一词一字,方寸不让。
我们细一探究,年的辩题是“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可取”一词,语意含混还有辩论较量的余地,但我们遇到的辩题为“是否应该”,则几乎将正方的我们逼入逻辑死角。
前有武大、客场作战、辩题不利、逻辑死角……
还记得,抽完正反签回到学校的那一晚,大家都非常沮丧,无论怎么想,想到的永远都是对方精彩绝伦的回击和来自于主场雷鸣般的掌声。
然而,那些哭丧着脸的我方选手和指导老师都还没有认识到,我方当时只有一个也许可以绝地反击的武器、日后也不断证明潜力无穷的优势,就是——有我。
-2-
珠玉在前
我先请大家读一下年武大代表队那段精彩绝伦的开场陈词。事实上,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议论文,逻辑缜密、方法科学、辞采工雅。我敢说,你读了下面这篇“以成败论英雄不可取”的议论文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学校的满分作文选撕了。
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晚上好。古人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对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我们才能展开一场有意义的辩论。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达到了,就是成功的,没有达到,就是失败。英雄是指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我方之所以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理由有二。
[科学、经典的开篇,分析概念,我们大量例文皆是用此法展开]
第一,以片面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丰满鲜活的英雄,因此,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一个具备了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是否取得外在功业上的成功,还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南宋时的岳飞精忠报国,文韬武略,但却因为生不逢时,未遇明主,最后只能壮志未酬地屈死“风波亭”。三国时的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却因为蜀国地力不济,实力太弱,到头来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而有“力拔山兮”气概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也因为人和不得,而在四面楚歌声中自刎乌江。
正是因为成败之中包含着天时、地利、人和等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我们才会对那些在失败面前表现出浩然之气的悲剧英雄肃然起敬。当雄姿英发的周瑜无奈地感慨“既生瑜,何生亮”时,我们能否认他是英雄吗?当兵败被俘的文天祥在狱中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我们能否认他是英雄吗?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追求各种目标的过程中,他们有成功,也有失败。成败不过是一时一事的,惟有超越成败的精神才更能彰显出英雄的本色。如果拿上一把僵化刻板的成败尺子,又怎么指望能量得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呢?
[排比+反问,场上一气呵成,气势如虹]
第二,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片面地夸大了功利的意义。因此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它诱导人们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一个人只要成功了,无论手段手段多么卑劣,都照样可以摘取英雄的桂冠。如此以来,前有赫赫英名牵引,后有滚滚利益推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本已功利的世界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正是因为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存在以上两点错误,因此我方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谢谢。
[条分缕析、正反相合,恰是我们最常讲解的手法]
若单纯以作文教学而言,这绝对是一篇极好的教学示范。岳飞、诸葛亮、项羽,周瑜、文天祥,几则典故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引起听众共鸣,说服力极强。当然,例证的背后还有着清晰的逻辑,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限制了成为英雄的可能;二是成败的评价过于功利,实不可取。那时候,我们边读边“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再读到当时反方的总结陈词,简直要“呜呼哀哉”。
反方四辩:
主席,评判,大家好。今天我们一开始想谈逻辑问题,对方辩友说以成败论英雄怎么会只是一个逻辑问题呢?我方谈事实判断,对方同学说,成败论英雄怎么会只是一个事实判断呢?那么我真不知道我们今天该谈什么好了。
[漂亮!紧扣对方逻辑漏洞接连追问]
对方辩友告诉大家说,要看到成败背后那些精神的东西。原来对方没有先去论成败论英雄,却是看成败背后的东西论英雄。那么我今天和对方辩友辩论的时候,对方辩友是不是要告诉我,是我背后的这把椅子和对方辩友在进行辩论呢?
[幽默,(虽然没什么逻辑)现场就是要有煽动性]
好的,我们再来看看对方同学今天告诉大家的是什么?的确,我们很理解,对方辩友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要在成功之中看出英雄的本色所在,这一点我们从不否认。但是当我们真正来论英雄的时候,看到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看三国时的大英雄,关羽,关云长。综观关羽的一生,既有千里走单骑,又有兵败走麦城。成功之中,我们发现他的非凡才略,过人胆识,于失败之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成功时,失败时,我们都说关羽是一个英雄呢?这恰恰说明,英雄本色超越了成败而存在。这就像燕瘦环肥,各尽其美,正因为美本身并不以胖瘦而论。以成败论英雄,就像是以胖瘦论去美人,其结果只能是亵渎英雄,唐突佳人。
今天,我方一辩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有卓越之处,也有凡人的弱点,而成败不过是一时一事的结果。决定成败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英雄本人的主观努力,也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时、地利、人和等等的客观因素。方寸之地,如何容得下东海蛟龙,成败之尺又如何评判得出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呢?
正因为如此,当文天祥、史可法,一路兵败如山倒,仍然奋然抗争时,没有人会说他们不是英雄。当斯巴达克斯和他的战友们面对强大的罗马军团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的时候,没有人会说他们不是英雄。当苏格兰的华莱士临刑之前高呼自由二字的时候,高尚的人们将无法抑制他们激动的泪水。
然而,当成败成为评判英雄的尺度时,英雄身上那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就会被我们淡忘了。当成功成为衡量英雄的标准时,手段就变得无关紧要。于是,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而高尚只能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如此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英雄观对于当今工具理性膨胀,人文精神衰微的现实社会来说,到底是会纯化我们的道德,还是会泯灭我们的良知,不是一目了然吗?以成败论英雄,看得见英雄的功业,看不见英雄的气节;看得见英雄的意气风发,看不见英雄的怆然失意;看得见功成名就的正剧英雄,却看不见壮志未酬的悲剧英雄。
[段段递进升华,从论英雄到人文精神的反思,将对手牢牢压在地面]
今天,我们呼唤英雄,是因为英雄身上寄托了我们崇高的情感,我们景仰英雄,是因为英雄身上凝聚着我们超越平庸的理想。当我们面对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瑰丽景象时,会深深地为大自然雄浑的气势所感动。同样,当我们面对着悲歌慷慨,壮怀激烈的英雄事迹时,又会被英雄身上那种超越成败的恢弘气度所折服。
[清晰的道理+生动的画面,技能满分]
古往今来,英雄之气于天地之间驰骋,在不同的境遇中演化出无穷的故事,或慷慨激昂,或悲壮雄浑,然而不变的是英雄身上那种超越成败的杰出的才能与品质,非凡的胆略与豪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当是非成败转头成空,最终留下的,是一段激昂与天地之间,不能为成败所论的英雄气概。谢谢。
从年赛后的录像中可以看到,这段慷慨的总结陈词后引起了全场的掌声。不夹杂任何感情而言,新加坡代表代全场为之黯然失色。
-3-
“抄底”战术
我们在准备那场辩论赛时,全队都没有什么士气。
我始终坐在教室正中的座位,默默听着大家的讨论和抱怨。长期以四辩出场,我已经习惯了最后阶段才参与讨论。
辩论常识:四辩,向来被称为最难辩论位,因为他不仅需要参加自由辩论,还要在最后总结全场。相比前面三位辩手的陈词可以提前做大量准备,四辩的总结陈词则需要对现场的战斗做临场分析总结,这对概括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临场中冷静、克制、沉着的品质,都提出极高的要求。
某场比赛的照片
最难的就是,当你意识到全队已经处于下风时,还能有尊严地辩论、战斗,甚至实现逆转。
终于,大家从激烈讨论陷入了无言以对,准备会议陷入冷寂和绝望。
我站起来,开始向大家冷静地分析正反方的问题。
1、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事实,辩论场上不可能当场让对手认输。
而在辩论赛场上判定输赢的是评委,而大概率上推断,评委肯定知道武大和新加坡大学那场经典比赛。
所以,正方人大正面对着比我们更大的痛苦,即在各个方面超越武大。
换句话说,我们不过面对人大,而人大则面对的是武大,和等待他们超越武大的评委们。从这种角度来说,他们比我们还要困难。
大家听了,先吐了一口气出来,姿态也貌似放松了一些。
我继续分析。
2、我们还都知道一个常识,能打辩论赛的人多半好强斗狠的。
那么,人大可能放弃武大用过的素材甚至是观点。当然,想全面绕开几乎无法实现。这样说来,他们的选择并不比我们多。
大家听到这里,仿佛露出了一点喜悦的神色。
我继续分析。
3、进一步讲,武大当时虽然取胜,但我认为胜在天时,即辩题角度较优。胜在人和,因为新加坡队表现平平。但武大辩论的角度其实都是我们沿着思维惯性很容易想到的,并没有体现出更多哲学式的、巧妙深刻的角度。我们倒还有很大思考的空间、发挥的余地。
4、再进一步,我方的不利境况容易得到评委的理解。毕竟,辩论赛不是获得真理,而是辩得有力、论得精彩。那么,武大已经把最强的对手的形象为我们树立起来,自然也就是我们全力模拟对打的对象,但人大则完全无法猜测我们的战术,只能以假想敌的形式来准备。这么说来,他们在明处,而我们在暗处。
听过我的分析,大家眼前一亮,激动地说,小杨讲得有道理啊,所以呢。
我说,且听我慢慢道来。
做任何一件,首先要懂规矩,辩论赛不是现场驳倒对方,辩论赛的基本原则是:正方立论,反方驳论,正方要观点严谨,反方求反击巧妙。
作为正方,我们无须驳倒对方,只要立论稳健严密,就会有胜算。而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掌握着全场第一个发言的主动权,即正方第一辩手的立论陈词就像整篇议论文的开篇,要有提纲挈领的高度概括。
但这场比赛实在特殊,不仅对方充分准备,还观众都有心理预期,那么,我们就在立论阶段直接切换一个辩题角度,一个对方完全想不到的角度,先使对方阵脚大乱,再使观众重新判断,最后让评委为之惊叹,胜利可望。
辩论队队员和老师听了以后纷纷颔首:那么,具体要怎么办呢。
我说,反方要证明的是“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观众和评委就会自然地认为,不应该以成功或失败来“定义”一个人是不是英雄,火力点集中在“成败”和“英雄”这两个词身上,而我们则在立论阶段将火力点移开,讨论题目中“论”字的意思。
大家已经完全懵若木鸡。
我说,试问大家一个问题:不以成败论英雄,何以论英雄呢?
大家想了想说:对啊,果然没有想过应该以什么论英雄。
我说:对,问题就在这里。大家没有发现武大所举的一切例子中,岳飞、文天祥……本来就是英雄,成也是英雄、败也是英雄,但“败”往往是世俗标准的“败”,如壮志未酬、功名未就、失地未复,可是“成”绝对是大成,如千古垂范、丹青留名。以成败论英雄前,他们就是英雄,因为他们无论大败或是小败,一定有大成。武大所举例子的背后有一个很有趣的逻辑悖论,即为因果错置,其实他们举的全都是大英雄,是大成而小败、是名成而事败的英雄。这样一来,无论反方举出任何例子,都可以反问:你方之所以举出此例,本来就在证明他们是英雄,同时更证明了你方正在“用成败讨论英雄”!
那一刻整个辩论队都寂静了,大家互相用眼光征求彼此的看法,其实大家根本不知道我在讲什么,可是觉得很厉害。
于是,我进一步点明战术:本质上,我们偷换了题目中的概念,当大家都在辩论“是否应该用成败来定义英雄”时,我们辩论的是“是否正在用成败来讨论英雄”。那么,无论对方怎样举例,当然都是在举证我们的观点,即他们“正在用成败来讨论英雄”。在辩题不利于我们的情况下,不得已的我们,选择在概念上,抄了对方底。
终于听懂的队友们如梦方醒、豁然开朗,然后大声狂喊:是这样的!哦耶!感觉必胜了!因为抽签不利而一直深感负罪的“当家花旦”简直喜极而泣,对着我掩面拭泪。
接下来,我分析了我们在辩论中的思维逻辑草案:
(1)立论阶段:下定义:
a.纲领:论,是讨论之意,但不必明说。
b.放大成败的内涵,以包括所有的英雄
c.何为英雄,大成而完胜者,大胜而小败者。
d.何为大小,大为民族、声誉,小为个人、俗利。
(2)攻辩阶段:两处设问偷换概念
a.反问反方不以成败论英雄以何论英雄
b.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可以成败论什么
c.备选:对方如何认识成与败
(3)自由辩论阶段:引君入瓮
a.反问反方所有举例人物本来就是英雄
b.破解对方可能举出的例子
c.不断反问对方逻辑中的前后关系,先有英雄还是先有成败
d.不断反问对方如何看待“悲剧英雄”中的小败而大成
e.不断反问对方如何认识平凡世界中的英雄……
(4)总结陈词阶段利用最后发言的总结权:
a.总结观点
b.历数反方未解释的问题
c.煽动观众
我们从没有,如此期待过一场比赛。
-4-
风云
那天晚上,我们穿着单薄而且可笑的西装,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坐公交前往人大比赛。比赛前,再自信的选手都会自我怀疑的,这恰恰是比赛的魅力,需要征服的其实根本不是对手,而是自己。
我记得对方辩友看我们时意味深长的笑容,大概是想,你们居然没有弃权,等着被虐吧。恐怕我们回敬他们的,也是意味深长的笑容。
比赛一开始,我方一辩还带着些许怀疑、忧虑,但面对全场的眼睛,她不得不有些机械地把事先排练过无数遍的开篇陈词念出来。
接着,我们看到对方的表情开始变化,互相使眼色,忙乱地翻找资料。我们知道策略奏效,心花怒放,依计施行。
很明显,“讨论英雄”在内涵范围上当然包含“定义英雄”,所以,我们把他们精心准备的所有战术都化成了我们的火力。
由于我们在逻辑的底层——概念——一项上抄了对方的底,于是我们在全场占尽先机,几处反问博得阵阵掌声,反方虽有几处精心设计过的内容,皆被我方完美地反戈一击。
作为四辩,从第三轮的自由辩论阶段开始我便纷纷发问。但反方根本没有设想过我们立论的角度,整个比赛都在试图掩盖思路的混乱和应答的仓促。整场比赛的走向与我前面的设想基本一致,看到场下老师和评委频频点头,听到观众们一阵阵惊叹、笑声和掌声,再听过最后一轮反方的总结陈词后,我们已经感觉颇有胜算。
某场比赛的照片
于是,我们进入了当晚的最终一击,作为四辩的我,站起来,一气呵成排出了全场总结陈词: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英雄,
大家晚上好!
英雄,一个让男人热血沸腾,也让女人热血沸腾的词汇,让我们今天在场的所有男人和女人都热血沸腾。(全场笑)然而,当我们即将结束整晚的讨论时,我们全场观众、评委和正反方的八位英雄,共同完成了一件事,就是证明我方观点:应该用成败来论英雄。
第一,何为“英雄”,英雄何来,此问题尚且不清如何论辩。英者,草木之精华,雄者,动物之生灵。英雄者,人杰也。从概念上来看,“英雄”一词的存在本来就意味着必与周围平庸的人群进行比较、较量高低,乃木秀于林者、堆出于岸者,没有比较哪来英雄,没有成败哪来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归根结蒂是在否定英雄、抹杀英雄,违背了英雄存在于世的客观事实。所以,综观全场,反方辩友完全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不以成败论英雄”以何论英雄的问题,直接说明了反方观点言之无物、违背常情,我方观点不证自明,“必以成败论英雄”。(掌声)
第二,何为成败,成有何成、败又何败,此题不明如何论辩。败,是壮志未酬、是失地未收、是英雄气短、是春水东流;成,是后世垂范、是千古留芳、是感天动地、是万世传唱;败,是一己的、一时的、一事的,成,是精神的、气质的、美名的。对方说岳飞不应以成败论,那么岳飞到底还是不是英雄,对方说岳飞未能灭金兵、收失地是失败的英雄。可笑,对方口口声声说起的“失败的英雄”难道不正是在以成败论英雄么,不正是在论说我方观点么!(掌声)我来告诉对方,为什么岳飞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吧,他败给了皇帝、败给了金兵、甚至败给了秦桧,但是他赢得了民心、赢得了骨气、赢得了千秋传唱,今天我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你开口便接“笑谈渴饥匈奴血”,这就是岳飞的大成功大成就,他自然就成了大豪杰大英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没有尘土功名哪有家国情怀,没有云月兼程哪有保家卫国,没有小败大成哪有英雄豪杰,当然“应该以成败论英雄”!(热烈的掌声)
第三,何为功利的成败,对方辩友反复提及成败论英雄是功利的表现,其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对方辩友却动辄一个英雄动辄一个枭雄、一会儿是悲剧英雄一会儿是平民英雄,其实以功利论英雄的正是对方辩友。此题不明,何以论辩(笑声)对方辩友认为称帝称王便是成功,所以你们说项羽不过是悲剧英雄;认为发家致富就是英雄,所以柳传志史玉柱是英雄;认为拥有权力名誉是英雄,所以领导干部和明星是英雄,其实这才是大大的“以成败论英雄”,但又是何等世俗功利的眼光论英雄!在我看来,项羽并不悲剧,他失掉了江山却得到了美人,在虞姬的心里,项羽永远是他的英雄,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难道不就是巨大的成功么!(全场男女鼓掌)在我看来,以成败论之,倒是人人都可以做豪杰成英雄:第一次向对方表白的男同学就是战胜自己的英雄,被对方拒绝了也不过是一次小小成败,但征服了自己的怯懦才有可能成就更大的英雄;一个在现实工作中处处碰壁的父亲可能是失败的,但是他支撑了一个家庭、教养了一个孩子,对于孩子、对于妻子、对于家庭,他是真正的英雄(掌声);一个在五道口清扫大街的环卫工人,他工作平凡薪水微薄,以世俗的标准来看他是失败的,但是他用小小的扫帚扫净了所有的垃圾、用清洁的地面战胜了世俗的眼光,对于每一个从他的“地盘”走过去的人来说,他就是真正的英雄!
综上所述,真正的英雄要以成败论,不以成败论英雄何以论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反而处处谈英雄论成败简直自相矛盾。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英雄,事情上这个世界上既有千秋留名的大英雄,也有默默无闻的小英雄,正是要以成败论,才有激发每个人成为英雄的壮志热血,无论英雄大小都足以征服平庸的人们、平庸的生活,“应该以成败论英雄”,英雄才能真正称被称为英雄!(全场掌声)
那晚,我们以无可争辩的优势在首场战胜了东道主人民大学,我也被评为当场比赛的最佳辩手。由于是初赛,连证书都没有,也没有奖品,更谈不上奖金。我们四位选手和一位老师,在寒夜中敞开了单薄而可笑的西装,让头发在风中飘扬。我们坐着公交回到学校,一夜睡去,又是一天,新的一天,昨天的风云化作今日的长空,仅此而已。
-5-
长空
在写作《阅读·思考·写作》的时候,我又想起当年的故事。在我即将与弟子分享“英雄”这个高考久试不衰的经典角度前,我再次想起了那些关于项羽的论据。那些句子,曾经获得了那么多掌声,还有女生的甜笑、男生的致意,但今天我仍然在思考着什么才是英雄,以何堪论英雄。
现在,我再也不愿做那个伶牙俐齿的年轻人,遇到事情急于发言、判断真伪仗义执言、遭遇真情袒露性情。我才发现辩论场上的辩论其实是最单纯的,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惺惺相惜的朋友。现实呢,常常是场上是朋友,场下是锋芒毕露的敌手。
所以我更懂得为何要讲解议论的艺术。
当我把分析概念、条分缕析、正反结合等论述方法讲给我的学生们时,我知道,我塑造的是他们理性的头脑,他们终将明白这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当我把不畏强敌、冷静应对、化敌为我这些战斗方法讲给我的学生时,我知道,我塑造的是他们柔韧的品质,他们终将明白这是多么宝贵的馈赠。我正在让你成为真正的英雄。
不过,你会和我一样,发现在真实的世界中,不善口舌的人,往往包藏着最锋利的牙齿。善于思辨的人,你敌不过把认死理当作美好品质的莽夫;善于沉着的人,你遇到时时发疯撕扯狂叫的人也只能落荒而逃。
你终将明白我为什么鼓励你去参加辩论赛,因为那里是一方天真的世界,可以锻炼口才、胆识与脑力。它追求真理而讲规则,它争论是非而有秩序,它争夺输赢而凭实力。
可悲的是,我也回大学当过几次评委,但都是“职来职往”一类职场选秀式的活动,辩论赛之风衰頹不振。读书人不辩论,民族不思考,这是我们大学今天应该反省的。因为,辩论不仅是口舌之争,本质还是思想的碰撞、精神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辩论还象征着民主和法制。
这篇发于三年前的文章,在预告时就唤回了很多已在大学读书的学生,他们回到教室,重温英雄之战。一如昨日,我仍然精心备课、写作,永远铺展知识的星空。我在用实践证明,真正的英雄,就是看清困难的真相后依然坚持正确的选择。。
希望我们能在风云激荡的日子里把握日月旋转,在长空平静的岁月里追日填海、执著理想,愿我们成为自我人生的真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