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色素痣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南7旬大爷做收麦神器,一把十五元,用过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www.bdfyy999.com/xinwenzhongxin/

麦收前夕,在河南禹州神垕镇槐树湾村,今年71岁的侯许老人正在生火做扫帚。扫帚曾经是农村麦收必备的工具,只是现在平原多用收割机机械收割,用到扫帚的机会已不多,在一些手工收割小麦的山区,扫帚还有一定的市场。

侯大爷做扫帚的手艺是跟着父亲学的,20来岁就学会了,这一做就是五十多年。扫帚曾经作为一种易耗品,农户每年麦收前都要去集市上买一把新的,所以在人工收割麦子的时代,扫帚的市场很大。

扫帚的成品看起来很简单,就是把一些小竹竿枝丫捆在一起,但实际手工做的时候,还是要经过几道工序,并且必须借助一些老工具、老方法才能做成。

侯大爷用来做扫帚的这个类似于灶台的东西,也没有具体的名字,有些地方叫“土龙”,用砖头砌成,下面烧火加热,上面有一个宽窄固定的“过道”用来搪扫帚。

由于竹子的枝丫比较散乱,必须借助热力和工具让它们变的平整有型,所以过火之后,还要在出口的地方横一根类似于铡刀的木棒,让枝丫从这根木棒下面一遍一遍地捋过去。

捋整齐的扫帚胚子,还要定弧度,因为有了弧度扫帚才能更贴地,另外用的时候也不用太弯腰。定弧度的时候用板凳支着扫帚把,然后搬两块大石头压在扫帚毛上,这个过程要持续一个多小时。

搬开石头,扫帚的形状看起来很规整,为了让它们更好看且更实用,侯大爷拿来工具把扫帚毛的顶端修整齐,然后这把扫帚就算做成了。

侯大爷家之所以代代做这个,跟当地盛产竹子有关,由于现在人工收割小麦的地区不多了,所以这门手艺也有失传的可能,曾经的收麦神器,用过的人估计都不年轻了,会做的人也都慢慢老了。

眼看就要麦收了,有人主动跑到侯大爷家里来购买,一把扫帚十五元,拿到庙会上能贵上四五元钱。侯大爷已经七十多岁了,孩子们早劝他不要再做这个了,但是他总是闲不住,“工厂又不生产这些,我们不做了,那些需要的农户还真买不到。”侯大爷笑着说到。摄影记录

张根栋(图文乡土河南原创,剽窃必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