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历史长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辈们一代代留下的宝藏。因其特殊性,它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因此“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蓟州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蓟州的非遗慢慢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最近将会以连载的形式讲述蓟州的非遗传承人,尽微薄之力,让蓟州非遗得以传承和发展。
传承的是文化,留住的是乡愁
65岁的李保民正在刨制笤帚,只见他将一根指头粗的荆条杆插在笤帚把里边,用一道道细铁丝将高粱杆扎成竹节状的把,最后用刀具将笤帚把的尾部修削成略带弧形的笤帚头,一把结实耐用、美观漂亮的笤帚便做好了。眼望着熟练而神速的手工刨制技艺,令人赞叹叫绝。这种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出头岭镇三屯村随处可见。正是因为这些扫帚让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三屯村唐代成村,户,人。笤帚手工刨制技艺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据《出头岭镇村史》记载:“三屯村民勤劳节俭,心灵手巧,利用当地高粱资源,手工扎制笤帚。三屯笤帚精细美观、结实耐用”。年12月6日,出头岭三屯村笤帚手工刨制技艺列入蓟州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党组织深挖“笤帚”资源,将文化因素注入传统的手工艺——笤帚制作中,同老手艺人一起制作出了笤帚挂饰、钥匙扣等新型工艺品,引领村民增收致富,并为这门技艺申请了蓟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文:杨玉山、李江、苏荣芝
编辑:翟青
制作:文旅局信息中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