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色素痣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八年才玩一次的洋蛇灯,源于报答白蟒 [复制链接]

1#

一条巨蟒盘旋而上,仿佛直达天庭,它的嘴里吐着红色的蛇信,扫帚一样的尾巴,两边簇拥着的两对牌灯,前面的一对牌灯上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牌灯后面有两个“三眼铳”,用来装置火药,以便在表演时鸣炮助威……

这是对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的“洋蛇灯”的描写。不要认为这样的“洋蛇灯”表演很容易看到,你肯定不知道,“洋蛇灯”每18年玩一次,每次增加一节(1.6米),现洋蛇灯长度已达米。“洋蛇灯”扎灯技巧精湛,表现形式独特,在我国众多舞龙灯中十分稀有。

洋蛇灯

(传说)

关于“洋蛇灯”,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多年前,住在大邵村的邵姓婆媳为了躲避元兵迫害,跑到东山的山洞里藏身。而被明兵追赶的元兵看见这个山洞,也进来避难。他们看见婆媳二人,兽性大发,欲图不轨。婆媳奋力反抗,拼命呼救,在这紧要关头,忽然山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直扑山洞。它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见此惊慌逃散,婆媳二人得救。

三个月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邵思明”,意在盼望明朝政权的建立。当邵思明长到18岁时,母亲告知了此事,一家人认定救命巨蟒一定是东海蛇神。邵思明为了报答白蟒的救命之恩,发动全村的能工巧匠扎“洋蛇灯”玩耍,取名“洋蛇灯”,意指海洋蛇神,以纪念这一逢凶化吉的日子。以后邵氏家族代代相传,每18年玩一次,每一次增加一节(约1.6米),所以现在的“洋蛇灯”已增加到米。

(演出)

“洋蛇灯”在表演时有严格的程序。首先是出灯。相传第一次出灯时,邵姓家族在本姓祠堂设坛祭祀,邵思明的母亲领着思明和乡亲,一步三叩首来到东山洞口,感恩求福。然后灯队按着主玩、领玩、蛇头玩依次参拜蛇神,作三个揖,叩三个头,再作三个揖,然后起灯,蛇头和蛇身相接,用大红绸布包裹,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其次是金蛇狂舞,分为长蛇出海(头出、尾出、头尾双出三种形式)、走径折(上径折、下径折、上下径折三种形式)、摇大车、四蟒翻身(头翻、尾翻、头尾双翻)、盘宝塔(头盘、尾盘)等几个精彩动作,这个过程“蛇灯”舞得高潮迭起,精妙无比。

最后是收灯。当灯队回来时,离村约一里处鸣放三眼铳,邵姓人家张灯结彩,鸣炮接灯,给蛇神接风洗尘。蛇头卸下后放在邵姓有头面的人家,灯队队员像起灯时一样依次参拜,然后每个人带上自己舞过的一节蛇身回家。下一次出灯时,重新扎一个蛇头,扎好后才将旧的蛇头销毁。收灯时以“说好词”庆贺,说好词共44句,描述了舞灯的全部细节,趣味横生。

(工艺)

“洋蛇灯”的工艺技巧极其复杂,绑、扎、凿、勾、翘、压等方法多样,所以它不是一个老艺人就能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洋蛇灯的制作在选材上也非常讲究,主要有毛竹、桑皮纸、黄麻、蜡烛、珠等,这些材料都有专门的产地和品牌。

洋蛇灯表演

(传承)

“洋蛇灯”从年庐州第一届灯会开始到合肥、店埠表演,之后又多次从偏僻的山村走向繁华的大都市,从乡间的打谷场登上省、市体育馆的大舞台,每次外出回村后,全村鸣炮接灯,给蛇神接风洗尘,并在邵姓“老大门”供奉,昼夜香火不断,紫烟缭绕,三日后,才可撤坛熄灯。

年10月,中国相声节在合肥举办,在25日晚8点的开幕式上,“洋蛇灯”准时出场,场内数万观众欢声雷动,经久不息,连外国观众也翘起大拇指直喊“OK”,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曾对“洋蛇灯”作了专题介绍,称其为中华一绝。

“洋蛇灯”从选材扎制到表演方式像是一项庞大的文化工程。它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信仰、民间口头文学等多种文艺形式于一体,全景式地展现了乡村百姓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