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色素痣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种七收的安定和丰裕生活,成为千年不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7.html

莫高窟第窟(盛唐)位于崖体高处,窟型结构为隋唐以来普遍流行的殿堂窟形式,主室平面方形,窟顶覆斗形,四披壁画残毁不全。

北壁通壁绘弥勒经变。弥勒经变是莫高窟壁画中数量最多的经变画之一,自隋到西夏多达98幅(莫高窟92幅,榆林窟4幅,五个庙2幅)。弥勒经变分弥勒上生经变和弥勒下生经变,在唐代洞窟中一般合绘一处。

北壁经变画内容详尽,画面复杂,上半部分为上生经,约占全画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为下生经。主体画面,主要集中在壁画中部和下部,正中部分绘制的是弥勒三会。

弥勒所在国度出现太平盛世及丰获景象,其内容有一种七收,树上生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女子五百岁出嫁,老人自诣坟墓,土地自然开合,让人便溺,龙王夜雨除尘,叶华半夜扫街衢。

就《弥勒经变》西侧上部“一种七收”的画面看人们的宗教信仰。下生经中云:“雨泽随时,谷稼滋茂,不生草秽,一种七收,用功甚少,所收甚多“。画面中表现了耕地、播种、收割、运载、田间进食、打场、扬场、粮食入仓等情节,具体地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以及使用的生产工具——直辕犁(俗称二牛抬杠)、曲辕犁、镰刀、牛车、连枷、六股叉、芨芨草、长把扫帚、簸箕等,画面虽被熏黑,但细察尚能辨识,在收获劳作的画面上方有一个收租图,图中有一屋,里面坐一头戴软巾,穿圆领长袍,腰束丝带的主人,他后靠椅靠,安详自在,外间一管家正在回禀情况,屋外累积大堆粮食,堆旁为量器,屋内清凉悠闲,屋外烈日劳作,对比鲜明,是唐代地主庄园中监督劳作和催交地租的形象写照。而耕作中所用的曲辕犁,此为唐代的先进生产工具,是唐代农具改革中的一项突出的成就。

唐代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有11个部件构成,画面中的曲辕犁图与文献记载基本符合,曲辕犁是把前代耕犁的直辕长辕改革成曲辕短辕,并在辕头上安装可以转动的犁磐,便于转弯和调头,以提高耕作速度,犁评和犁箭,可以调整入土深度,适应深耕浅耕的不同需要,犁壁和保护犁壁的犁策可以翻土,起亩作垄利于精耕。

由于人们都向往太平盛世,安定和丰裕的生活,《弥勒经变》中以上所涉及的内容,恰恰是人们生活最实际,最切合的。其大大加强了经文内容与人世生活的联系,迎合了人们的道德观念,所以,不仅在下层民众中,而且在统治阶级中也得到信仰和支持。

盛唐以后,人们宗教信仰从宗教信仰的内心虔诚,已逐步转变为对现实世界享受的渴求,从死后上升净土的向往,逐渐转移到对现实世界享受的渴求,人们信仰中世俗性加强,宗教意识相对减少,弥勒经变恰恰在精神上满足世俗百姓的现实企求,一个拯救人世苦难,一个给人以安定和丰足。

莫高窟艺术,在发达中原文化的影响下,留下了许多堪称里程碑的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轮美奂的享受,而且还提供了最直观宝贵的宗教历史资料。(周卫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