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中的山茶花用汉字写成“椿”,木字旁一个春,代表春天开花的树木。
茶花在日本很常见,无论城市还是乡下,经常可以看到人家院子里栽种的大株大株的茶花,有白色、粉色,最多还是红色的薮椿。
深红色的单瓣花,衬着大把的金黄色花蕊,单纯朴拙,别有一种大巧不工的美感。
现在日本种植的茶花主要有日本原产的薮椿、雪椿、来自中国的侘助椿,以上三种的杂交种,以及近年来从欧美传来的西洋茶花。
茶花的花期从1月开始,最盛大约是在早春的3-4月,恰好夹在梅花和樱花中间,所以常常是看着梅、看着樱,一不小心就把椿给忘记了。
让我想起专门去京都看一次茶花的原因是因为在“可爱京都”网站看到的一张照片-京都法然寺的花手水。
在日本寺庙和神社里,参拜前用来洗手和漱口,洁净身心的地方叫做手水舍。
在手水舍里漂浮上季节性的花朵叫做花手水。讲究的花手水不仅仅要漂上花朵,还要像花艺作品那样进行色彩和形态配置。
法然院的花手水就是其中之一,造型古朴的手水盆,生满青苔,里面漂浮着各种颜色的茶花,让人想起一首俳句“红茶花,白茶花,点点一地落花。”
法然院位于京都市左京区的银阁寺和永观堂之间,是一座以法然上人的草庵起源的净土宗寺庙。进入寺庙境内常年免费,但伽蓝内部和方丈庭院只在特别拜观的时候才开放。
从樱花名胜的哲学小道上转入法然院的小路,看到寺庙墙外的竹丛和红色单瓣茶花时,熙攘的赏樱客流消失、鼎沸的人声也被簌簌的风摇竹叶声代替。
走上平缓的石阶梯,从茅葺屋顶的山门下穿过,就进入法然院的境内。
参道两侧是白砂堆起的平台,叫做白砂坛。和其它枯山水一样,白砂象征水,仔细看,砂坛上还描绘着水流和樱花的图案。
从砂坛带着樱花的流水之间通过,代表心灵得到清洁,从此进入净域。
越过石桥和小小的放生池,右手边一只石制的手水钵映入眼帘。手水钵的形状像一只西式花瓶,出水口的地方并排放着三朵椿花:一红、一白、一红白条纹。
一块光滑的小石头压住一片椿树绿叶,叶子向外伸出,尖尖的叶子就像出水管一样,引导着涓涓的水流从花间流出。
水滋润着石钵上的苔藓,风摇动着头顶上的马醉木,耳边传来沙沙的声音,原来是拿着竹扫帚清扫椿花和马醉木落花的僧人。
“早上好啊!”“早上好!”“今天是可以特别拜观的日子吧?”“是,4月1日到7日都是的。”“以后还有开放吗?”“下一次是11月1日到7日。”“一年只有两次?”“嗯。”
看来能遇到这个日子也是需要缘分呢。
参道尽头左拐是本堂的玄关,再向前库里的玄关旁边还有一只低矮的方形手水钵。
这只手水钵就华丽得多,花朵有大有小,花瓣有单有重,花蕊有疏有密,花型有杯形、筒形、百合形、喇叭形……数一数,差不多有30个品种。法然院种植了很多茶花品种,这大概是他们的品种集锦了。
茶花原产中国,唐宋时代就已是名花之一。在丰臣秀吉时代一位名叫笠原侘助的茶人把茶花从朝鲜带到日本,因为山茶花形朴素端正,有侘寂之美,深受茶道人的喜爱。
冬季茶炉季节的茶席上,插花基本都是用的茶花,所以也被成为“茶道之花的女王”。
说来有趣,茶花虽然得到茶人的青睐,却不受武士们的待见。原因是茶花落花时是一整朵带着花萼一起落地,这个突如其来的落法好像人头落地,让常年出生入死的武士感觉不祥,所以在武士家的庭园里是不种茶花的。
日本把中国来的茶花和本土原产的薮椿和雪椿杂交后,产生了非常多的品种,江户时代的茶花书《椿花图谱》里,就刊载了多种精美的茶花图。
两只手水钵都不是我在图片上看到的那一只,我想它一定是藏在特别开放的寺庙内的庭园里。
从正面玄关脱了鞋,进入特别开放的伽蓝,再穿过木板走廊,到达本堂。
本堂供奉着本尊阿弥陀如来,观音菩萨,法然上人的像。每天清晨的诵经课后,僧人们会在阿弥陀如来坐像前方的须弥坛地板上,等距离摆设3朵、4朵、5朵、6朵、7朵的5行茶花,这25朵茶花,象征守护人们进入极乐往生的25尊菩萨。
本堂北侧的中庭,又名椿之庭,种植着名为“三铭椿”的三株山茶花,三株树一字排开,分别是“五色散椿”,“贵椿”,和“花笠椿”。
夹在两边屋檐间的椿之庭,实际上没有太多阳光。好在茶树本身并不喜阳,过于暴晒的环境反而不适合生长。
这么说来逼仄的京都式小庭院,倒是和茶花十分相配。
中庭的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三铭椿,三株树都有年龄了,枝干盘虬弯曲,花期刚过极盛,花朵上多少有些黄色的残痕。茶花的花型端正,开放时晶莹剔透,宛若精美的瓷器,只是不耐风雨,稍有损伤,就异常醒目。此时看来,正中的白色贵椿虽美,此刻倒不如旁边花笠椿,红红白白,还烂漫如一。
本堂后面是住持的住所—方丈。法然院的方丈前是一座小小的净土式方丈庭院,建造时间据传是年左右。庭园以东山的自然森林为背景,中央有心字型的池塘和象征阿弥陀三尊的三尊石,树下的石板桥和小池塘边都生满苔藓,在斜斜的太阳下反射出悠然的光线,异常宁静。
“啊,太美了!”“好多椿花!”“好漂亮的花手水!”
不知什么时候,身后聚集了一大群年轻的女子,大概是属于某个佛教协会的吧,都挽着统一印着莲花图案的帆布袋。
顺着她们的角度望去,庭园一角跳出一点艳丽的色彩,原来是一只硕大的铜制手水钵,里面漂浮着满满一钵山茶花。
实在太华美了,都有点让人不能相信。
“为什么手水钵上有这个小怪物啊?”真的,古铜色的手水钵边缘上蹲着一只好像龙还是怪兽的小动物。
一座净土式庭园里怎么会有这么个西式的手水钵?简直不可思议。
这么说来,方丈庭园里的手水钵也不是我要找的那一只。
“好可爱!”女士们不求甚解的赞叹一阵,不约而同的从帆布袋里拿出手机排队拍照。
“在休息室里有善気水泡的焙茶喝,先喝茶休息一下。”团体里的一位年长女士说。
法然寺的方丈庭院里有一个名为“善気水”的泉眼,是京都名水之一,因为方丈庭园不能入内,善気水的泉眼也不能走近观看。
跟着走到休息室,果然在桌上放有暖水瓶和叠起的小茶碗。倒出焙茶的茶汤来,淡淡金黄,略带清甜。
焙茶是一种京都特产的茶,把绿茶茶叶经过度高温炒制而成。因为焙茶使用的不是高级茶叶,一般用于日常饭后,可以说是一种很平民的茶。而且温和恬淡,据说对脾胃虚弱的人很好。
虽然用了茶道中评价极高的京都名水,茶汤入口柔和,但更多的还是焙茶温暖醇厚的人间烟火味。
“大家请到讲堂听讲了!茶杯放到篮子里,不要忘记自己的行李……”
年轻的女士们仿佛哲学小道上被春风吹散的樱花般飘摇而去,在她们身影消失后,休息室对着的隔扇门空出来。走到格子窗前看出去,是庭园的另一面。
寂静下来的耳边传来潺潺的水声,原来在庭园边缘还有一只手水钵,位置靠窗户近,不贴着窗户看,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厚重的石头水钵,竹筒出水,水上漂浮的花朵有红有白,有大有小,就是我看过的那幅照片嘛。
竹筒里的水流涓涓而下,厚重的花朵在水纹里浮浮沉沉,起起落落,繁花似锦,浮生如梦,都溶化在细得听不见的水声里。
总算找到它了。
讲堂里传来了整齐的诵经声,是优美的女声合唱,大概就是小册子上写的六时礼赞吧?
“净土宗把一天中分为日中、日落、初夜、半夜、后夜、清晨,到这六个时刻,分别诵经、念佛、礼拜。”
茶花依然在天光倒影里起伏荡漾,竹筒流下的水声已经被诵经声掩盖到彻底听不见了。
其实京都以山茶花出名的寺庙还有不少,比如以五色椿花著称的名所-北野白梅町的地藏院。
地藏院是一座小的不能再小的寺庙,却有一个很应景的名头叫做椿寺。这座寺供奉的是名为锹形地藏的地藏菩萨,最著名的还是寺内一株年树龄的巨大五色散椿。
所谓五色散椿是同一株树上有红、桃红、白、条纹、斑点五种花色的花朵绽开,开放时五色斑斓,很是热闹。
据传五色散椿的母树是加藤清正从朝鲜带回来献给丰臣秀吉,丰臣秀吉又在北野大茶会时把它作为供奉给了地藏院。
现在母树已亡,地藏院的这株花树是由母树繁殖出的二代目。
正午过后的地藏院完全没有游人,站在花开五色的椿树下,举头望着顶上红的红、白的白、粉的粉,阳光铺天盖地洒下来,好像天地间只有这么一株花树一般。
和法然院的茶花一样,五色散椿也有些开过季节,地上落了一地的花瓣。这个品种除了花有五色,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花散落时不是整朵落下,而是像蔷薇一般瓣瓣散开,所以得名散椿。
据说正因为这个原因,武士出身的丰臣秀吉虽然不能接受其他的茶花,却对五色散椿情有独钟。
看来人如果想喜欢一种花,总是会找出办法来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