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色素痣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亩废竹十年后再获新生天眼新闻 [复制链接]

1#
12月12日,走进长顺县摆所镇茅山村各个村寨,在这个群山环抱的村庄里,肉眼可及之处都是竹林。一捆捆竹子被村民们摆放在路边,大小、长短一致的,叶子被处理得很干净,这些都是即将被运出村的产品。竹子在南方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特别是在农村,常用于建造棚架,做为建材及扫帚、桌、椅等日用品,作为一种长青的植物,经济价值高,但长顺县茅山村种植的千亩竹林,却因为缺乏销路,无法为群众带来收益。茅山村第一书记杨万福驻村后,发现问题并主动对接,为群众打开一条竹林致富路,滞销10来年的竹子再获新生。“加油,再加一把劲......”售卖的竹子一根有5米长,10根为一捆,大概有70斤重。由于留守在家的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每次老板来收购,村民都会相约一起,你帮我、我帮你,共同将竹子抬上货车。每当杨万福看到村民们在装车上货,他都会加入到队伍中去。茅山村海拔米,耕地面积亩,水田仅占亩,石漠化严重,严重缺水,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收益低,但野生竹子长势很好。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后,茅山村村民便开始种植竹子,全村有千余亩,用于编制竹篱笆、簸箕、椅子等产品售卖,销路很好,多数村民靠竹子为生。但是从10年前开始,竹产品在农村市场渐受冷落,竹生意便被村民们放弃了。65岁的村民邓有华说:“我们以前拿来编璧篼围房子,编簸箕这些卖,现在丢得10来年停工了,一样不得做,竹子没得什么用处,现在来发展农业经济,又发挥它的用处,很开心。”自从脱贫攻坚驻村以来,茅山村第一书记杨万福便积极跑市场找销路,发现现在很多地方发展的佛手瓜等产业,都需要竹子来搭架子,便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询问,黄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找到企业收购。“茅山村的竹子很多,以前村民都会用竹子编点东西,然后再拿到市场上去卖,利用价值比较低,现在佛手瓜产业的龙头企业收购,及乡村环境整治竹篱笆文化的需要,从年到现在,26个组卖出的竹子达22万棵,给众带来将近20万余元的收入。”杨万福介绍说。闲置了10年的竹林焕发生机,当地老百姓很高兴,只要听到有老板要来要竹子,村民们会早早地去把竹子砍好,整理干净。目前,正值竹子的收购高峰期,杨万福忙不过来,磨约组组长姚芝权便主动请缨,负责竹子交易,通知村民砍竹子、记录、发钱等。“、、、10、20、30、40、50,你家的一共元。”给老板上好货,姚芝权拿出记账本,给村民们算起了账。忙碌一整天,群众们手里拿到卖竹子的钱后,脸上舒展了久违了笑容。罗小红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沈长志编辑石志行编审张发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