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水,随处可见漫山竹林在路边随风摇曳,连绵翠竹让赤水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
“竹”不仅是赤水的一张名片,还是赤水聚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利器”。做全“竹链条”,做强“竹经济”,将竹子“吃干榨尽”,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脱贫之路,让一方百姓过上富“竹”生活。
依竹而旅,7万人吃上旅游饭炎炎夏日,楠竹绿叶婆娑,碧翠葱郁。每到暑期,到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休闲避暑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波。
“在我这里住的人来自全国各地的,还有国外游客呢。”农家乐老板王步云告诉记者,竹海公园让全村人都吃上了旅游饭。
“当下正值旺季,我这里基本都是住满的,住宿和吃饭一天能有元左右的收入。”在距离赤水大瀑布景区几公里的复兴镇凯旋村,农家乐老板陈富中说,路通了,网也有了,环境更好了,年在外务工十多年的他回家开起了农家乐,改变了以前一家人仅靠几亩土地不够吃的状况。
近年来,立足竹林营造的自然优势,赤水大力推进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全景赤水”建设,目前,建成以竹为支撑的4A级景区5个;发展宾馆酒店家、农家乐家,让7万余赤水人民“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年,赤水依托竹林生态综合旅游收益达43亿元。
依竹而工,一根竹带出五大产业在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一辆抱车正夹着一卷卷原纸从仓库开出,这些原纸要装车连夜运往河南。
去年,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消耗掉万吨杂竹原材料,生产26.5万吨竹浆板和7.5万吨原纸,销往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总产值近20亿元。
在贵州赤水竹韵贸易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制作精美的沙发、茶几、床、衣柜等竹制家具,让人眼前一亮。
据了解,一根楠竹中间段2米做家具竹地板;竹头部分做成竹雕工艺品或一次性筷子;竹梢做成烧烤签和牙签;枝丫做成扫帚;加工家具产生的竹粉,用来做吸附碳和燃烧碳。一根竹子实现了到纸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竹食品、新技术新材料“五大产业”的华丽蜕变。
赤水现有竹类加工企业近家,涉及造纸、竹建材等10多个领域近多个品种的下游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近30项,逐步实现卖原竹到卖竹制品、竹商品的转型,形成了纸制品、家具、特色食品药品、竹集成材、新技术新材料“五大产业”。
这些竹木类加工企业创造了近2万个工作岗位,工人人均年收入元以上,带动余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脱贫。年,赤水实现竹加工业产值70亿元,综合收入占GDP总量50%以上。
依竹而农,20万竹农年年增收一大早,大同镇天桥村9组的村民黄恩贵便与老伴一道,拿着柴刀上山砍伐竹子。去年,他家的近亩杂竹林,产竹近吨,按市场价平均元/吨销售,一年毛收入5.7万余元。
竹子是可再生利用资源,年年采伐年年发笋。年,赤水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竹”工程。
目前,赤水竹林面积达到万亩,每年可供应杂竹材80万吨、楠竹材0万株、各类竹笋6万吨,林农每年直接销售竹材和竹笋产值达6.4亿元,20万竹农人均年增收元以上,助推多户近3万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有力助推了赤水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杨柳编辑胡锐编审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