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农村长大的我而言,竹实在是再普通不过了。
我的故乡紧邻大凉山麓,老家的房前屋后,一簇簇、一丛丛、一片片的慈竹、苦竹、水竹、金竹,茂盛地生长着。编只箩筐,扎个扫帚,就到竹林里砍根竹子。经过父母的巧手,竹就变成了想要的模样。竹也是很好的柴禾,竹的枝丫,或枯死的老竹,所产生的滚滚热量,能把深藏在食物中的人间至味给拽出来。而且,竹燃烧时发出的“嗤嗤”声,经灶里溢出,就像人爽朗的笑声,能把人的魂儿勾走。
在此我要申明,我说竹“普通”,并无意要去冒犯竹的高洁。历代文人墨客常以竹纯洁、虚心、挺拔的特性,比喻人的高尚品格,留下了“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耳熟能详的警言妙句,竹也在书画“四君子”中占得一席之地。我曾写过篇散文《故乡的那片竹林》,文中我以匍匐的姿态,回望儿时的乐园,竹带给童年的我许多乐趣。当我们俯下身来,与竹平视,我们发现,竹确是极其普通的——论斤称,一斤也卖不了几个钱。不然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简,又怎么能够大量普及呢?
至少到四川眉山工作前,我是这样认为的。但在眉山看了几个地方后,我不觉汗颜起来,我确实太孤陋寡闻了,我确实太不懂竹了。
带着对竹深情的探究,我们开始了眉山的竹之旅。
我们来到青神县。这里有一片独特的竹林湿地,它位于岷江和思蒙河交汇的冲积平原上,占地余亩。全世界的竹有多种,我国的竹有多种,这里就栽了多种。
我原以为,竹都是那种圆溜溜直通通朝着天空长去的,但是我错了。你看这大佛肚竹,每节竹子犹如弥勒佛的肚子,圆嘟嘟的,节节相连,似无数尊罗汉叠连在一起。这造型正应了那开口便笑世上人、大度能容天下事的胸怀,也成了虚怀若竹最极致的表达。
我原以为,竹都是纯青色的,但是我又错了。且不说那湘妃竹纤纤细腰,粉红中透出几分微黄,淡绿的竹叶上露珠晶莹剔透,像珍珠般逗人喜爱;且不说花巨竹、绿槽金刚竹、黄秆乌哺鸡竹的金黄在阳光里灿烂耀眼;也不说小琴丝竹、撑篙竹、金镶玉竹、黄皮绿筋竹的斑纹让人迷醉,单就说那片紫竹,远远望去,像熟透了的甘蔗林一样,一片紫红色,非常醒目。
我原以为,楠竹是竹中最高大的,但我还是错了。巨龙竹,大型丛生竹,世界珍稀竹种,名副其实的竹中之王。它高大笔直,雄壮魁伟,竿高可达30多米,相当于十多层楼房高;径粗30多厘米,足有一个面盆那么大,是目前我见过最粗的竹子了。青神开发的竹乐器手鼓,就是用巨龙竹制成的。
你看,这司空见惯的竹中,还有这么多妙曼之处,你说是不是很神奇?
离开竹林湿地,穿过竹里巷子,往东北方向步行一里路,就到了竹艺广场。那里有个竹笋状的建筑,叫竹编艺术馆,黛青的外表,掩映在苍翠的竹林里。广场上还有竹艺中心、会展中心、博览馆、熊猫馆等建筑,每幢建筑都造型各异、现代大气,外观都用竹元素装饰。馆内收集了众多箢篼、簸箕、鱼濠、油支子等,这些都是祖先们生产生活的用具,是他们对竹最朴实的景仰。
在竹编艺术品展区,悬挂着“梅兰竹菊”“春夏秋冬”等十余幅白底黑字的中国传统字画——字,如书法家泼墨挥就,潇洒自如;画,是中国画、水墨画,意境深远,呼之欲出。工作人员小余说,大家可别认为这是用笔墨画出来的,这是用竹子编出来的。我听了微微有些惊讶,但也不算太惊讶——此前我已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作品,但那次看到的线条比较粗,颗粒比较大,用相机语言说,就是像素比较低,清晰度不够。此刻令惊讶的是,这画竟如此细腻,如果不是刻意提醒,真不容易看出那是用竹子编出来的。
我们来到一幅巨型竹编面前,旁边的标签上写着《清明上河图》几个字。“这幅《清明上河图》长约6米,宽约半米,用了上百万根竹丝,由6位大师耗时一年手工编制而成。”小余说。同行有人问:“这也是竹子编的吗?”“当然是了。一截竹子要分成26根篾条,每根篾条再用刀划四五十次,直到划成薄如蝉翼1厘米宽的竹线。每根竹线还要用特制工具再分成48根比头发丝儿还细的竹丝。”小余在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工作过,说起竹编如数家珍。“年,一幅竹编《清明上河图》卖了万元。折算下来,1克竹丝要值0多元,比黄金还贵哩。”听小余这么一说,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啧啧啧”的赞叹声。我埋下头去仔细端详,房屋、小船、树木、人物都栩栩如生。
奇了,太神奇了,真让我们大开眼界!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波拿教授在青神参观后赞叹:“这是竹编史上的奇迹,是艺术中的艺术。”我们转过身来,在这个展厅里,还陈设着《簪花仕女图》《八骏图》《百帝图》《老北京》《富春山居图》等,每件都是艺术精品,每件都巧夺天工。
在这里,已不见竹的外形,竹已融入艺术之中。是竹成就了艺术,还是艺术羽化了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这里,竹与艺术已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竹编让竹身上生长的无限想象变成了现实。
这够神奇了吧?但你且慢,竹在眉山演绎的传奇故事还没完呢。
从青神出来,沿剑南大道上遂资眉高速,半小时就到了洪雅县。在洪雅县城西南,我们跨进了一家叫“竹元科技”的公司。
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在青神竹艺广场参观时,看到了桌椅柜床等竹板材家具。圆圆滚滚的竹,怎能制造出这样的板材家具呢?一打听,才知道洪雅的竹元科技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据说这家公司还拥有相关知识产权。
刚进公司大门,就看见根根慈竹整整齐齐地码放着。生产车间里,忙碌的工人们正在操作机器,把圆圆的竹子分割成片片竹条。另一条生产线上,片片竹条又通过定向分离、重组、复合、脱水、烘干等环节,最后就得到了生产竹板材的原料。在高高耸立的疏解压析机里,十多厘米厚的竹片被热压制成3厘米厚的高强度竹质复合材料,这就是制作各式构件各样家具的竹板材了。
这是一个化茧成蝶的过程。竹已经脱胎换骨,看不出半点原样来——竹变成了“钢”。之所以叫“钢”,是因为一块竹钢与玻璃钢的结实程度差不多,但比木材、钢材更有韧性——竹钢,似钢又胜于钢。
我们在会议室,观看了公司的宣传片。片中介绍,用竹钢建成的网红建筑层出不穷。比如在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一到山下,就可以看到一座40米高的五层塔楼——丹景阁,金属般的质感,橙红艳丽,巍然屹立,它就是采用竹钢建成。还有成都三圣花乡的“玫瑰门”、天府国际机场的景观小品。再远些说,年北京世园会竹藤馆、北京无印良品酒店、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也是用竹钢建造的。甚至西班牙的马德里机场,都用上了竹钢。公司介绍说,竹钢坚固耐磨,防潮阻燃,是经久耐用的建筑材料;竹钢韧性好,可制成梁、柱、楼等大跨度的结构;竹钢的颜色去掉了工业气息浓厚的部分,保留了生物质材料的自然本色,在返璞归真的今天,不需要再进行表面二次装修,省时省钱又省心。
普通的竹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起来,竹的生命得以延续,竹的价值得以升华,竹就不再普通了。
你说这竹,是不是很神奇?
当然,竹的神奇不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神奇是人创造出来的。与其说是竹的神奇,不如说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中国旅游报社,访问yuanben.io查询获取授权信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