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色素痣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现深圳音频中秋追月已有700年 [复制链接]

1#

——深圳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刘悠扬(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发现深圳》是读创/深圳商报旗下一份有影响力的文化周刊,致力于挖掘深圳不为人知的历史,开设以来深受市民欢迎。现在我们将《发现深圳周刊》的内容声音化,每天5分钟,给你讲讲关于深圳历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识。

老深圳过中秋节有些什么特别的习俗呢?在深港地区,除了农历八月十五“拜月”,八月十六还有一个“追月”的习俗,在香港,公休假甚至直接设在了农历八月十六。

八月十四“迎月”,十五“拜月”,十六“追月”

◎廖虹雷

农历八月十五处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所以称“八月节”,深圳客家人称作“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1.八月十四“迎月”

拜月赏月,深圳民间历来有此传统习俗。

离中秋节还有七八天时间,人们就着手准备拜月赏月的物品。

石岩、龙华、布吉一带农家,到果园采摘柿子回来,挑选个大匀称漂亮的柿子,用香火“藏”熟成红柿;公明、松岗和西乡、南头的农家,收获芋头、菠萝、菱角待用;横岗、龙岗、坪山的农家到田里“扯花生”或在自已“自留园”里摘柚子和青榄等,一方面自用,一方面挑到墟集上售卖。

旧时省港澳地区的人拜神,最喜欢选用石岩镇出产的红柿,因为该柿子红色熟透而蒂仍是绿色的,象征绿色生命旺盛。

节前一两天,还有许多人家里用新收成的糯米舂成米粉,掺上白糖与水做成白糖饼,俗称“月光饼”,用作拜月光和祭祖的专用品。有些地方更在“八月十四”来一个预食酒肉的“迎月”小聚会。

2.有些地区中秋扫墓

中秋是日,人们挑选吉时在家里拜祭祖先。龙岗、横岗、坪山、坪地、坑梓一带乡村,有清明不拜山而在中秋节扫墓拜祭先人的习俗。

据说,这几个镇村的客家人沿袭原迁徙地的遗风,认为清明节雨水多,山岖路滑,加上春耕大忙,青*不接,家贫而无好东西祭祖;而中秋则为收获季节,五谷三牲,物阜丰硕,此时秋高气爽,是祭祖扫墓,感恩思源,祭祀先祖祈福佑的好时机。

其他地区客家人和广府人,多数在家祠或村里宗祠祭祀。用蒸熟的一只鸡、一块上肉、糕点、水果、茶酒与香烛。

3.“团圆饭”仅次于年夜饭

祭毕,一家人相聚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这顿团圆饭,被深圳民间看作一年之中仅次于春节的“年夜饭”。

纵使有归宁(已嫁,但回娘家探亲)的女子,也必定于此日返其夫家团聚。还有,父母、兄弟凡出门在外的,“千远水路”都会赶回来团圆。上世纪80年代,从全国各地涌进深圳的百万建设者,也在中秋和春节这两大节日纷纷赶回家里和亲人相聚。

4.“拜月”是重头戏

吃过晚饭,人们虔诚祭月、拜月、赏月,甚至玩月、走月和跳月。吃月饼、祝团圆、舞草龙、玩灯笼、“耍乐仔”、“烧瓦塔”等民俗活动,几乎通宵达旦。

当月亮出来之时,妇女们在室外摆上八仙桌,桌上供奉月光饼、月饼和柚子、红柿、菱角、花生、芋仔、油柑子(或鲜桃或杨桃)六大特产,然后烧大香,点红烛,燃“月光纸”。这月光纸通常由佛山工艺人人工木刻版水彩印制的“月光祃”“兔儿爷”神像及绘有月神和月宫的“衣纸”。祭月後随即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成员吃食。

近年,我所居住的小区有不少的潮汕籍市民,中秋夜在住宅区的水榭平台上,她们一家一个供桌,“月光纸”中又增添有折叠得很漂亮的“金山银山”虔诚拜月;小孩子们吃着月饼,拿着灯笼在周围戏嬉,非常热闹。

女人拜月,心底里祈愿青春常驻,像嫦娥般美丽。旧时,妇女们还要一起结伴出游,“拜菜篮神”“拜竹叶神”“拜扫帚神”“拜桌神”“拜簸箕神”和“拜筷孖神”,如今近几代人简化了,只剩下赏月和拜月。

男人们呢?赏完月,吃了月饼,去看花灯、舞草龙,小孩子就出去“玩灯笼”“耍碌仔”“烧瓦塔”。

5.八月十六“追月”

深圳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旧时的新安(深圳市的古称)和广东好些地方曾经有过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如今广东这一风俗早已淡去,唯独深圳的邻居——香港仍旧盛行。

跟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在中秋节前一天的八月十四是“迎月”,八月十五那天过“赏月”,完了还流行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据说过“追月”节俗的做法,有其特殊的原因。香港*府早年立法确定假日制度,规定八月十五上班,第二天(八月十六)才放公众假期一天,理由是方便市民(八月十五晚)尽情赏月欢度,避免次日疲劳返工。你别说,这样立法实施假期的立意,颇具人情味。

事实上,八月十五过节那天,香港人下班回到家里都八九点了,又累又饿,无心赏月;第二天放假了,心情放松,兴致盎然,在八月十六日夜好好赏月一番,正契合旧时的习俗——“追月”。

香港是个移民港,历史上上海、江浙人定居港埠很多。相传“追月”这个习俗是江浙一带的人带来的,因为史料有载“宁波以十六日为中秋,为宋史弥远所改,至今犹然。”看,源自宋代,有根有据。这样说来,新安“追月”习俗至少有年历史。

6.“竖中秋”家家悬灯

中秋期间本地有悬灯、赏灯、猜谜之俗。此俗与广东流传的“竖中秋”不无关系。

“竖中秋”又名“树中秋”,习惯是在中秋节期间将一根竹子竖立门前,挂上几个小灯笼,或者用彩纸制成各种鸟、鱼、瓜果灯盏串吊起来,装饰店铺和家宅。

儿歌有唱:“八月半,树中秋;食月饼,擘碌柚。”南头城、大鹏城或深圳、沙头角、西乡、沙井、公明、观澜墟等大户人家与老店名铺高挂玻璃纸彩灯或走马灯,一般人家挂纸摺灯或六角灯。

六角灯许多人会自做,一般得提前好几天用竹篾、沙纸扎成六角球形灯架,外表糊上彩纸,灯脚粘上条条状的穗花纸,灯底竹扎架点燃蜡烛或小油灯,就可以提着去玩了。

如果自已不做,墟镇上有卖鲤鱼灯、莲花灯、杨桃灯、兔仔灯和飞马灯等。

7.“耍乐仔”做柚子灯

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描述了四百年前粤人过中秋时“耍乐仔”,点柚灯玩乐情景,我们小时候就玩过。在中秋节夜吃完柚子后,至今我仍然习惯用柚子皮做柚灯给小孩子玩。

柚灯就是屈大均说的“柚火”,即把柚子界成三或四瓣(底部必须相连),柚子肉取出来吃后,剩下柚皮镂空成三角、圆形、菱形或心形等形状的洞,里面放盏油灯或点支蜡烛,柚皮顶端系上绳子用棍子提着玩,这就是乡土特色的“柚灯”。玩时,小伙伴们互相比较柚子灯的手工艺术。

客家人管柚子叫“禾碌”,圆圆的,像车轱辘,所以将“耍乐仔”又称作“耍碌仔”。

8.放“孔明灯”祈福

放“孔明灯”是非常有特色的节俗之一。小时候,我们每年都放,只是后来据说容易引起火烧山,*府实施封山育林的几十年以来,基本上没放了;偶尔看见香港新界的孔明灯在高空中飘过来,即时勾起我童心未泯,羡慕和兴奋好一阵子。

孔明灯,以竹条扎围圈,一般直径约四五尺为大,小的也有二三尺;竹圈外层用韧性度强的纱纸糊成灯帐,高八九尺左右,呈大圆桶状,上面收紧成圆顶,下面竹围圈中央横架十字竹条,架织一个铁丝网兜,固定着一个小铁盆,盆里盛上浸透火水(煤油)或茶籽油的草纸或棉纱。

放灯时,几个人分别扶稳两把长梯,梯上的人先将灯的圆顶垂直拎起,然后把灯里铁丝网盆的草纸或棉纱点燃,再由几个后生紧紧按住灯笼,等到灯内油纱燃烧出来的热气充满“孔明灯”圆筒,灯帐鼓涨得要强烈往上冲时,指挥者说“放”!大家随即放手,孔明灯立刻像热气球一样,飘然升空。顿时,大人小孩都翘首欢呼,朝着孔明灯飘移的方向欢快奔跑。

几个村子同时放飞多个孔明灯,从地面上看去,恰似月空闪亮的“火星”。孔明灯燃烧得越旺越久,寓意村里人丁越旺盛;因而大家竞相比谁的灯好,飘得远,时间久。

孔明灯是祈福的,灯壁纸写有祝福的话语,如中秋快乐、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畜兴旺等,也有人把愿望用几个字写上,把愿望放飞。总之,孔明灯是凝聚村民的心愿、希望、信仰和祝福,颇具乡村历史文化味道。

(作者为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

审读:谭录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