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杜拉拉文化
2007年,首部《杜拉拉升职记》问世,持续八十八周雄踞“当当”小说类排行榜榜首,一夕之间,被外企员工奉为职场“红宝书”,引发“杜拉拉热”。2008年,该书推出繁体版和续集《杜拉拉二:年华似水》,影响力扩延两岸三地,“杜拉拉热”持续升温。今春,由原著改编、徐静蕾导演的电影版,和张巍(北京电影学院教师)编剧的电视剧版“杜拉拉”相继热映——电影版上映十二天内,突破一亿(约一千五百万美元)票房。电视剧版在浙江金华新闻综合频道首播后,旋即引发收视热潮。紧随其后,《杜拉拉三》于4月出版,瞬时全国热销,为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淡季,注入惊人活力。
据介绍,《杜拉拉》的作者李可,她是职业经理人,供职外企长达十余年,对于外企生态环境,有极精准洞悉。不同于许多商战小说,李可不去讲述一般意义上的生意经,而是使用一种全知的社会学观点,展现作为现代性组织的外企内部结构,包括人与人的内部互动和文化氛围的独特性。小说中大量展现了外企职场行*人员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如办公室*治、新兴生活方式、人际与爱情关系等,并将这些具体问题与企业运作目标充分联系起来。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孩杜拉拉,没有出众的容貌与背景,在进入大型外企DB公司后,历经八年奋斗,从朴实的销售助理,一路成长为专业干练的HR人力资源经理。在这过程中,她见识了各种职场变迁,历经磨练,在人际、爱情、事业等诸多方面都实现了成长转变,最终跻身中产阶层,成为一位专业女性的典型代表。这本虚构的小说,蕴含宝贵的职场心得和外企管理经验,被誉为中国“职场红宝书”。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资和外企的涌入,催生中国中产阶级的外企文化,不再是势单力孤的另类,而成为全球化趋势下,西方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新型价值,借由杜拉拉小说、电视和电影的轰动效应,展现职场女性的独立与普世价值,引起上亿中产阶级强烈共鸣。《杜拉拉》所呈现出的外企独特运作方式、人文环境与格调,和传统商战作品所记述的国企、民企生态截然不同。杜拉拉所代表的中产阶级,也不同于经济地位与之相当的国企、民企及上升企业高收入群体。外企中产阶级是中国近年来新生的力量。据笔者的考察,“杜拉拉”可以只是消遣式地阅读,但也确实可以把它当做经验之类的职场使用手册来使用。对于中国许多新生的中产阶级来说,小说的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代表,他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由于它紧贴现实的社会生活,她的故事和比尔·盖茨的成长过程相比较,更值得参考。不仅中国的白领如是,就算是外国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喜欢这本书,因为杜拉拉系列在描写企业内部运作特点和实际操作时,也代入了大量经典管理学思想,例如被无数次强调的HR结构化面试理论STAR
(Situation,Task,Action,Result)
原则,以及高管人员及经理人,在全球化企业中,实际运用变被动为主动的目标管理SMART
(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ased)原则等。笔者不知这个数据是否确切,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今年二月份的数据显示,中国中产阶级规模,目前约为十三亿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约有两亿九千九百多万人,并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这一比率,在京沪等大城市中会更高。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日趋转向相对稳定的“橄榄形”。中产,已悄然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的中坚力量。真的是这样吗?据电视剧版《杜拉拉升职记》的编剧张巍,在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时,这样定义中国中产阶级:“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大代表城市,杜拉拉式的中产阶级,或说白领阶层,平均年收入在20万人民币上下(税前),需要供房供车,年龄在25到35的时段内。”杜拉拉,正是符合此定义的中产女性典型。首部小说收尾时,她已升至人事行*经理,年薪税前23万。而至小说第三部,她的年薪已达30万,步入由中产向上层的过渡阶段。张巍认为,杜拉拉的独立性,可以代表中国当下新一代职场女性的集体诉求,且以80后外企女性为主体。她为剧本收集素材时,曾前往多家外企,眼见许多80后外企女员工,认真用红笔在小说内标记杜拉拉语录。而杜拉拉语录,正是充分表现杜拉拉独立个性的处事格言。杜拉拉系列传递的中产女性自主观念,与香港著名女作家亦舒小说的主旨——重视都会女性独立人格与自我价值,不谋而合。小说中的杜拉拉,不去巴结上司,爱情也只是一条轻描淡写副线,性格独立、不依附他人。也正如亦舒主张女性应寻求经济自立,杜拉拉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诸如:如果DB炒她鱿鱼?如果有新人出色地超过她?如果跳槽后工作不好……危机感促使她不断奋斗、寻求升职加薪、获取经济独立与社会承认。喜看杜拉拉文化在中国转型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中产阶级的迅速成长,至于近“3亿”人的中产白领,是否真的生活如此美妙,也许是见仁见智,但发展的方向肯定是不争的事实。2010年5月30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