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色素痣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教知识皈依的正行中华励志ji4zm3su [复制链接]

1#

佛教知识:皈依的正行—中华励志


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当我们通过皈依仪式成为佛子后,又该如何进一步修学呢?《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后应行四法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通过这些相应的修习,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义。


        1、亲近善知识


        皈依,虽是皈投十方三世一切佛宝、法宝、僧宝,但在修行实践中,还须落实于具体的善知识。皈依之后,须选择如法生活,具备佛子威仪,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还须具足正见,深信因果,进而契入空性,解除内心迷惑,打开生命宝藏。这一切,皆有赖师长悉心指点。


        佛陀规定,新出家弟子必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可见,善知识是培养僧格的有力保障。就象婴儿需要父母呵护养育一样,新出家或刚皈依的佛弟子,必得善知识悉心指点,方能羽翼丰满,健康成长。对于在家佛子来说,虽无条件常随善知识左右,但也应确定一位堪能依止的师长,时时请益。


        而具足正见乃至契入空性,更需善知识的耳提面命。因为佛法义理博大精深,尤其是止观部分,包含极为微妙的行持,若无明眼人指点迷津,无法于错综复杂的心行中找到突破口,甚至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众生的心,充斥无数飘浮不定的想法。我们每天徘徊其中,被种种情绪左右而不得安宁。如何令狂心顿歇?如何引发生命潜在的巨大力量?皆应借助止观修行。若将止观比作开发生命内在宝藏的技术,那么窍诀就掌握在善知识手中。或许有人会说,难道不能在佛经中寻求答案吗?须知,凡夫的认识是有限而又充满错觉,这都障碍我们对佛法的理解。更何况,佛法是有传承的,尤其在修证层面,无法于经教中完全表达。那缺失的无法言传的部分,唯依善知识应机设教,方便化导,将教法落实于心行。


        那么,怎样才堪为众生依止的善知识呢?这也是目前很多学佛者存在的困惑。因为善知识不会贴着标签,不会标榜“我是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辨别、抉择。


        经论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选择善知识的标准。《大乘庄严经论》中列有十种:一、具足戒;二、具足定;三、具足慧;四、德行圆满;五、精进;六、通达教理(教富饶);七、通达真实;八、说法善巧;九、具足悲悯;十、断除疲厌。


        若是严格按照这十个标准衡量的话,还是存在相当难度。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没有足够的福德因缘,很难值遇具足德相的善知识。那又该怎么办呢?在此,我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标准,即作为善知识必须具备的三点基本素养。换言之,是作为善知识的底线。若这些素养尚未具备,对于我们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